一種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其主要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感情、願望、意志出發,從狹隘的個人經驗或本本出發;不是採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因而導致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

  在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亦稱主觀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主觀主義作瞭深刻的批判,強調研究問題不能從主觀臆想和原則出發,必須從事實本身出發,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物的本來面目。列寧在批判主觀社會學的時候指出,它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害怕直接而確切地說明現實和分析現實,寧願飛翔到“理想”中去。列寧還指出:“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列寧全集》第38卷,第412頁)。

  毛澤東在《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以及其他有關著作中對主觀主義的表現、根源、危害以及克服主觀主義的方法,作瞭充分的論述。他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內,主觀主義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教條主義,一是經驗主義。前者輕視實踐和實踐經驗,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教條和公式,到處生搬硬套,拒絕對任何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後者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滿足於個人的狹隘經驗,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到處生搬硬套,也否認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二者從不同的兩極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實踐和理論的辯證統一。毛澤東強調指出,主觀主義危害很大,必須堅決克服,為此就要宣傳唯物論,宣傳辯證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註重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