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總結自己世界觀的轉變和概述唯物主義歷史觀基本要點的著名文章,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出版而作。完稿於1859年1月,載於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經刪節曾在倫敦德文報紙《人民報》發表,許多德文報紙曾轉載。中譯文載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馬克思在《序言》中簡短地敘述瞭自己從1842年主編《萊茵報》到50年代末的思想進程。其中特別強調,在《萊茵報》時期有關物質質利益問題的多次辯論和論戰,是促使他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強調批判G.W.F.黑格爾的法哲學,解決市民社會同國傢的關系問題,促使他解剖市民社會,轉向經濟學的研究,並通過經濟學的研究,逐步創立瞭唯物史觀。

  馬克思在《序言》中還總結瞭多年研究的成果,特別是對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全面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瞭最精確最簡明扼要的概括,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瞭。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還區分瞭幾種社會經濟形態及其演變,強調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它自身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序言》不僅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作瞭經典性的概括,而且對研究馬克思的思想轉變和唯物史觀的創立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