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末哲學傢。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縣西北)人。“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20歲時外出遊學,官至尚書郎,後參曹操軍事。著作有《昌言》。

  仲長統反對傳統的天命說,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觀點。他認為二主(漢高祖、光武帝)數子(肖何、霍光等)之所以威震四海,是“唯人事之盡耳,無天道之學焉”。在農業生產上,“天為之時,而我不農,穀亦不可得而取之”。他指出“和神氣,懲思慮、避風濕,節飲食,適嗜欲,此壽考之方也也。不幸而有疾,則針石湯藥之所去也”。如果舍此“人事”,一味追求“淫厲亂神之禮”、“侜張(欺誑)變怪之言”、“丹書厭勝之物”,這是“通人所深疾”的。他說:“知天道而無人略者,是巫醫卜祝之伍,下愚不齒之民也;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亂迷惑之主,覆國亡傢之臣也。”

  仲長統把朝代的興亡分為興起、保守、沒落三個階段,認為是“天道常然之大數”。王朝的興起是通過戰爭勝利取得的,滅亡的根本原因則是政治腐敗,“怨毒無聊”,“禍亂並起”,並非天意使然。他有力地反對瞭天命神學的歷史觀。憤於社會黑暗腐敗,仲長統年輕時曾有出世隱居思想,認為“名不長存,人生易滅”,不如“叛散五經,滅棄風、雅”。他“思老氏之玄虛”,“求至人之仿彿”,成為儒道合流的先驅;他的“狂生”風度,對於魏晉具有某種開風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