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傢的倫理與哲學範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則。把忠恕聯起來提的是曾子。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裏仁》)。孔子最先提出“恕”,並為其下定義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曾子曾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忠指盡力為人謀。《周禮·大司徒》有“六德:知、仁、聖、義、忠、和”的說法。漢代鄭玄註:“忠言以中心”;唐代賈公彥疏:“中心曰忠”,“如心曰恕。”後來朱熹在《四書集註註》中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註傢的解釋雖各有不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以對待自己的態度而對待別人的意思。孔子曾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在孔孟的思想體系中,忠恕是仁的具體內容,是仁的實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