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原指盡心竭力,誠厚待人。有忠於他人、忠於主君兩方面的含義。孔子的弟子曾參每日三省其身,其中的一項就是檢查自己對他人是否忠實。後來,忠逐漸成為臣民對於國傢和君主應盡的道德義務。但是,這個義務也還是相互的、有條件的。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荀子甚至說:“逆命而利君,謂之忠”(《荀子·臣道》)。隨著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形成和加強,忠成為臣民絕對服從於君主的一種片面的道德義務。唐朝出現瞭《忠經》,宋代以後,,忠這個規范更僵化、絕對化,發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