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度佛教學者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一書的疏解。中國唐朝窺基著。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從印度遊學回國後,在佛場講經、譯經,並於647年譯出《因明入正理論》。當時,其弟子們學習因明的熱情很高,紛紛為之註疏。在這種情況下,窺基對已有的各種著述抉擇取捨,兼發己意,於666~667年作《因明入正理論疏》。但他在解釋喻支過失處中止瞭。其後由弟子慧沼補瞭一卷,從而續完此書。該書共8卷,內容繁廣、解釋詳盡,後人通稱為《大疏》。

  該書有序論三段,略述因明的源流及玄奘研習《因明入正理論》的情況,解釋瞭《因明入正理論》書名和作者名之由來,評介瞭當時對“因明”這一概念的各種異說。正文第一部分對因明八門即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現量、似現量,真比量、似比量和二益即悟他和自悟作瞭概要的解釋。第二部分則逐段逐句解釋真似能立、真似二量和真似能破,並偏重於立破的闡釋,對宗、因、喻33種過失的解釋尤詳,發揮尤盡。書中不僅為每一種過失舉出瞭典型的例子,而且從多方面分析,以明確各種過失的特征及其可運用范圍。作者在疏解過程中,不僅糾正瞭以往舊疏中的某些誤解,也闡述瞭自己的新鮮見解。他在該書中認為,真能立是三支具足而一無過失;真能破有顯過破和立量破之別;因區分為啟發因和瞭解因兩種;異喻的作用是“止濫”,等等。其中有些看法雖在舊疏中已見端倪,但《大疏》裡的發揮獨為詳盡。

  《因明入正理論疏》是有關因明註疏中影響較大的一部著作,它曾被慈恩宗(見中國佛教哲學)奉為圭臬,推崇備至,門人為之註疏者很多。中唐時期,該書傳到日本,廣為講習,有關著述頗多。唐代以後,隨慈恩宗衰落,該書亡佚。直到清末,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將其刻本取回中國,並由金陵刻經處刻版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