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教派。1902年馬啟西脫離北莊門宦後創建於甘肅臨潭。最先名金星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馬啟西遊歷中亞,途訪“白道堂”(希達葉圖拉的道堂)後,改名西道堂;取西有北道堂(即白道堂),東有西道堂之意。同時,因其以劉智等人“以儒詮經”的伊斯蘭教漢語著述為傳教依據,故又有漢學派之稱。

  基本信仰仍是“認主獨一”、“順主從聖”,尊奉《古蘭經》和聖訓,履行五功。其特點是將劉智等人的學說融會於宗教信仰之中。宗教儀禮和格底目目基本相同,與哲赫林耶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具有高念派特點。創建初期,因簡化宗教儀式,減輕穆斯林的宗教負擔,不強迫兒童念經,移風易俗,提倡男女上學念書,因而得到廣大穆斯林的支持,發展很快。

  西道堂的教權結構具有門宦特點,實行教主集權制。教主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堂內世俗生活中總管一切的最高權威。內部組織結構分集體戶和個體戶兩部分:集體戶約四百戶,千餘人,在臨潭舊城道堂內過集體生活;個體戶約萬餘人,散居甘肅、青海、新疆、四川等地;整個道堂又似一個帶有封建莊園性質的經濟集團。堂內集體經營商、農、牧、副各業,全部財產歸道堂所有。堂內設總經理統管各種經營,其下各行各業設經理,下又設專門負責人。統一管理,統一分配。

  過去,西道堂既是一個教派,又是一個經濟集團,它的經濟制度從創建到解體,經歷瞭一個曲折的過程。因屢受地方軍閥勢力的打擊,教派上層人物又相互爭權奪利,至1949年已四分五裂,下層穆斯林生活日益貧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道堂作為一個教派,其宗教信仰、宗教活動受到國傢的保護;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已無繼續存在的條件,而逐漸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