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又稱勞動異化。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用它來概括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及勞動本身的關係。他認為,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瞭異化。其具體表現是:①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所產生的物件,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同勞動相對立。工人生產的物件越多,他能夠佔有的物件就相對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②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對工人說說來是外在的、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在這種勞動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勞動活動的異化是勞動產品異化的根源。③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即人同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④人同人相異化。這是人同自己的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因為當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活動以及自己的類本質相對立的時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

  馬克思借助異化勞動概念,初步探討瞭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私有財產的本質和起源,並通過異化勞動的揚棄來說明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概念,明顯地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雖然馬克思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但這裡所說的勞動還不是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勞動,而是抽象的、理想化的勞動。把異化勞動概念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的出發點,意味著是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作為衡量社會制度的尺度,因而從根本上說來還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馬克思成熟時期的著作中,雖然還曾講到異化勞動,但已不再作為說明歷史的理論和方法,隻是作為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雇傭勞動和資本對抗關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