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宇宙學中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根據宇宙的大尺度性質在空間上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不隨時間而變化的完全宇宙學原理,認為宇宙在膨脹過程中物質的密度保持不變。這就要求物質不斷從虛空中產生出來,產生率是平均每5000億年每公升體積內產生一個氫原子。因此,這種理論也稱為“連續創造的宇宙學”。

  在20世紀40年代,宇宙膨脹論利用最初測定的哈勃常數 H的值,計算出宇宙從物質高密狀態演化到現在的年齡約有20億年。但是地質學傢依據放射性所所測定的地球的年齡卻至少有40億年。由於這個矛盾,宇宙膨脹論曾一度受到懷疑。1948年英國天文學傢H.邦迪、F.霍伊爾和T.戈爾德等人,為瞭解決這個年齡矛盾,提出瞭和演化態宇宙學不同的穩恒態宇宙學。按照這個理論,宇宙雖有膨脹,卻沒有一個高密時期,因而也就不存在從高密狀態演化到現在的年齡問題瞭。

  霍伊爾在其《宇宙的本質》一書中指出:“人們不時地問到被創造出來的物質來自什麼地方。我認為,它們並不來自什麼地方。物質就是出現瞭──它被創造瞭。”這種物質可以從虛無中產生的思想是與物質既不能產生也不能消滅的唯物主義觀點直接對立的,並帶有神秘論的色彩。在科學上,穩恒態宇宙學與重子數守恒、輕子數守恒、質能守恒這些普遍適用的科學定律相沖突。它不能解釋微波背景輻射,其所預言的星系分佈和射電源計數也與實際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