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早系統地探討文學創作問題的論著,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作者陸機(西元261~303),字士衡,西晉著名文學傢,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吳亡入晉,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有《陸士衡集》,原集久佚。《文賦》因收入南朝梁蕭統編選的《昭明文選》而得以保存。

  陸機在《文賦》中用他的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瞭創作的心理過程和特徵,涉及想像、情感、靈感等因素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文賦》認為,“情因物感,文以情生”,以情感為文學創作沖動的來由及起點。認為構思階級,則“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鶩八極,心遊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扶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這裡充分肯定瞭超越時空限制的藝術想象的作用。它認為,在想象過程中,許多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辭紛至沓來,所要創造的藝術形象也愈益清晰鮮明。在這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起著重要作用。“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己嘆”,表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沉入藝術想象的世界中。

  《文賦》將文體區分為10種,簡明地概述瞭各體的特征。指出“詩緣情而綺靡”,即抒情是詩歌的根本特征。又指出藝術創作成就的取得同“應感之會,通塞之紀”即靈感問題有密切關系。認為靈感具有“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陸機承認“未識夫開塞之所由”,即對靈感的來去還認識不清。但他比前人更具體地考察瞭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並無宗教神秘主義的意味。在藝術的風格上,《文賦》主張“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崇尚華麗之美,強調“麗辭”,反映瞭六朝時期講求形式美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