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為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派,以及從這些宗派中不斷分化出來的眾多宗派的統稱。亦譯抗羅宗或更正宗。詞源起於德文Protestanten。原指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在德國境內斯拜爾召開的帝國會議上的少數派,因該派諸侯對會議通過支持天主教壓制參加宗教改革運動各派的決定,提出瞭一項正式抗議,後即泛指接受宗教改革運動的各宗派。中國的新教各教會則自稱基督教或耶穌教。而不稱新教。20世紀80年代初,全世界界新教徒人數約3.6億,三分之二集中在歐洲和北美。

  歷史 產生的背景 15世紀後期的西歐,封建制度開始解體。隨著一批大、中城市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傢確立瞭中央集權的王侯統治。本來就松弛渙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和經受瞭大分裂創傷的羅馬教廷,在長期的互相角逐較量中日見削弱。教會內部腐敗。農民、城市平民和新興市民階級反抗封建神權統治的鬥爭,日趨激烈。思想文化方面,文藝復興喚起新的覺醒。一批人文主義者大膽揭露教皇、主教和修道士的虛偽、貪婪和無知。經院主義神學已成為煩瑣僵死的教條和無謂爭辯的代名詞。理性主義和批判精神開始在知識分子中傳播。天文學、物理學、數學、醫學等都有瞭新的突破。這一切都預示著中世紀封建主義的崩潰,為宗教改革準備瞭條件。

  三大主流派的形成 新教所代表的抗議原則和精神可以追溯到14世紀後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威克裡夫派和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胡斯運動和意大利G.薩伏那洛拉的信徒,把改革思想的種子撒播在歐洲廣大地區。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U.茨溫利和J.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瞭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在克蘭麥的協助下,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並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三大宗派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得到所在民族獨立國傢的世俗政權或諸侯的支持與保護。在長期復雜的“宗教戰爭”之後,根據隨之訂立的一些和約,如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的“教隨國定”原則,基本上形成瞭新教在西歐各國分佈的格局,路德宗分佈於德國大部和北歐諸國,包括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歸正宗為瑞士、德國一部、荷蘭和蘇格蘭;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蘭。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數當時占新教徒的絕大多數,因此也被稱為新教的主流教派。

  16世紀末到17世紀,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在教會組織和崇拜儀式上已基本定型。對教義的表述和闡述,經過長期的爭論,也逐漸形成體系。新教的理論傢以歐洲一些大學為基地,熱衷於編寫大量的神學著作,但內容充滿煩瑣的爭辯和考證,失去改教初期那種富有抗議精神的活力。這一時期後被稱為新教經院主義時期。17世紀中葉,英格蘭的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曾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一步,結果產生瞭脫離國教的一些新的獨立宗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會、公誼會等。清教徒運動後來由移民傳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發展成為影響最廣的教派。在德國,以斯彭內爾為代表的虔敬主義運動和清教徒運動相呼應,提倡人個的虔修生活和佈道工作,舉辦慈善事業,由弗蘭克等創辦的哈雷大學成為德國虔敬主義的中心,對後來新教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神學的發展 18世紀,資產階級在歐洲取得全面勝利。在思想和文化上的表現,是崇尚理性、自由,對一切舊體系采取批判的態度,故稱啟蒙時期。這時期新教出現瞭一批哲學傢,如德國的萊佈尼茲、萊辛和康德,英國的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等。他們運用唯理主義哲學對基督教信仰和神學作瞭新的論證和解釋。他們提倡自由思想和寬容原則,企圖在信仰和理性之間作出某些調和,如英國的自然神論和廣涵主義,德國的唯理主義神學,以及荷蘭的阿明尼烏主義。這些都對19世紀新教神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這一時期,還出現瞭一些新的宗派,如英國衛斯理兄弟創立的衛斯理宗。在此之前,溯源於15世紀胡斯運動的摩拉維亞弟兄會,在親岑道夫的倡導下,又有新的發展。這些教派重視信徒的靈修生活,在組織和儀禮上較自由靈活,後傳到北美,有較大的發展。

  19世紀歐洲的新教,在啟蒙時期唯理主義的沖擊下,出現瞭一些新的動向,施萊爾馬赫受康德批判哲學和謝林浪漫主義的影響,把宗教看作一種感情的產物,強調個人宗教經驗的重要性。他被稱為新教現代神學之父。稍後,在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哺育下,出現瞭一批神學傢,如包爾和施特勞斯以杜賓根大學為中心,對傳統信仰和早期基督教發展史作出新的解釋。杜賓根學派對後來的聖經考證學的發展,曾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裡敕爾提出“回到康德”的口號,把道德價值作為捍衛基督教的法寶。在他的影響下,出現瞭哈那克和特勞赤等自由主義神學的巨匠。自由主義神學強調人的價值和自由,在保存道德價值的前提下,主張調和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提倡社會改革,用改良代替革命。還有一部分人,在社會革命的浪潮中,企圖把基督教的信仰和倫理思想同社會改革結合起來,如英國的摩裡斯、金斯利提出瞭“基督教社會主義”,美國的饒申佈什等提出瞭“社會福音”的主張。

  20世紀西方世界的各種危機,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使自由主義神學面臨絕境。代之而起的是以巴特和佈魯內爾等為代表的新正統神學。它強調人的墮落和罪性,宣告歷史決非人力所能扭轉,人類隻有通過否定自己,完全順從上帝的旨意,用“上帝的話”作為審判的依據,才能得救。它聲稱這是回到路德和加爾文的正統教義,上溯到奧古斯丁和保羅的福音真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由主義神學的統治地位為新正統神學所取代。另一方面,20世紀初,美國新教還出現瞭一股反理性主義思潮,稱為基要主義,與調和信仰與理性的現代主義相抗衡。基要主義主張必須接受耶穌為童貞女所生、肉身復活、十字架代贖、基督復臨和《聖經》每字每句絕對無訛等傳統教義為信仰的基本要道。基要主義派的興起使美國新教陷入長期激烈的爭論,並導致一些宗派的分裂。此外,還有一些屬於基要主義的派別和鼓動宗教狂熱的靈恩派或奮興派結合,曾在歐美出現“宗教復興”,推動瞭傳教運動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教的傳統教義和社會倫理思想,受到世俗主義、懷疑主義以及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問題的沖擊,主流派日形衰落,信徒人數逐漸減少,同時又出現許多形形色色新的小派別。20世紀初,新教的一部分教會曾發起普世教會運動,企圖在基督教世界中協調關系,加強合作。東正教也表示支持。這個以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為主要代表的運動,半個世紀來未能形成一個強大的核心。天主教和擁有大量信徒的一些新教非主流派教會,至今還沒有參加。目前新教正在向多元化和世俗化發展,已顯示出重新分化組合的傾向。

  教義 新教強調因信稱義、信徒人人都可為祭司和《聖經》具有最高權威三大原則。這是和天主教針鋒相對的,是新教各派共同的特點。

  因信稱義 新教救法論的核心,主張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根據基督教教義,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稱義。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將救恩賜給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來自上帝的恩典。這是基督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於如何使罪人獲得這種恩典,收到得救的效果,天主教主張除瞭信仰外,還必須憑借聖事,通過天主教教階制的神職人員,才能將救恩頒賜給信徒。在新教看來,這是把聖事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種“交易”,因為天主教規定信徒必須按教會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課或善行,如做彌撒、奉獻、悔過、補贖等,表示自責或補償,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主教和教皇)成為壟斷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認為這不僅違背《聖經》的教訓,而且帶來許多弊端,根據《新約》的《羅馬人書》和《加拉太書》的教訓,認為遵守律法和誡命不能使人稱義。得救的真諦在於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主,憑借信心,通過聖靈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為一體。由於這種神秘的結合,基督的救贖就在信徒身上生效,使信者“還是作為罪人的時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稱為義”。新教認為行善是應該的,但這是重生得救的表現,而不是一種功德,其本身沒有使人得救的效能。這種得救觀對天主教用來壟斷救恩的聖事觀和聖職制起瞭釜底抽薪的作用。

  信徒皆可為祭司 新教認為既然隻憑信心即可得救,那麼信徒人人均可為祭司,無須神職人員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介。此外,信徒還可以互相代禱,每個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顧相助的權利和義務,都有傳播福音的天責。這就沖淡甚至取消瞭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間的差別。雖然新教的多數宗派仍然保留教務專職人員(牧師等)的職稱和封立儀式,但這主要是職務上的標志,不意味著具有頒賜恩典的特權。

  《聖經》具有最高權威 這也是針對天主教提出的。天主教雖然不否認聖經的權威,但堅持聖經的解釋權屬於教會。實際上就把有關宗教信仰的一切問題,包括教會傳統(教父遺訓、教會法規,以及歷屆公會議的決定)的最高權威集中在天主教會和教皇身上。新教則主張唯有聖經才是最高權威、每個信徒都可以借聖靈的引導直接從聖經領悟上帝的啟示和真理。新教一般雖然接受最初幾次公會議關於三一論和基督論等的教義和有關的信經,也認為教父遺訓有指導作用,值得尊重,但都不能和聖經同等看待。當然新教更不受後來天主教歷次公會議的決議和教會法規的約束。宗教改革以後,新教將聖經譯成各種民族語言,並致力於聖經的傳播和註釋工作。但新教各派對聖經的解釋和用法不盡一致。如基要派強調聖經的每句每字都出自上帝的靈感,絕無訛誤,其他一些派別的神學傢卻認為聖經是上帝啟示的記錄,它反映瞭聖經各卷的作者在不同時代對上帝啟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應用文字考據和歷史考證的方法研究和解釋聖經,以發現其中蘊藏的真理。這樣,在新教內部,對聖經作為最高權威的理解,長期存在著爭論。

  聖事 新教一般隻承認兩種聖事,即聖餐禮和聖洗禮,認為是聖經明確記載由基督親自設立的禮儀。天主教和東正教則認為除這兩種外,還有堅振、告解、終傅、神品和婚配五種聖事,並認為也都由耶穌親自設立,也可在聖經上找到根據。新教的某些宗派,如聖公會,也保留由教會施行堅振禮,按立聖職和婚配的儀式,但不認為這些具有完全的聖事意義。對聖事的解釋,新教各派也不盡一致。一般說來,路德宗最接近天主教,認為聖事本身具有神秘的能力,如在聖餐禮中,餅、酒經過祝聖之後,雖然不像天主教認為的那樣變成瞭基督的身體和血(即變體論),但已有基督的身體和血與之同在(即體同在論);洗禮也能使受洗者立即變為新人。茨溫利和浸禮宗則認為聖餐禮僅具有象征或紀念的意義,餅酒僅代表基督的血肉,並不是基督的血肉;洗禮也不過是與上帝訂立新的表記,表明受禮者與基督同死同復活,而與基督的生命聯合,並不意味著神恩的具體施受。歸正宗和安立甘宗則容許在上述兩派之間,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理解。這個問題,在新教各派間也曾長期存在爭論。

洗禮

  組織制度 新教各派一致拒絕天主教將一切權力集中在以教皇為首的教階體制中。新教各派在形成過程中,根據各自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教義主張,采用不同的教政原則,並都自稱是以《新約》的原始教會為模本。大體有三種教政體制:

  主教制 各主教區的管理權集中於主教,下設牧師(一稱會長)和會吏。各大地區(或國傢)的全體主教組成主教團(或主教院),形成該大地區(或國傢)教會的集體領導核心。在世界范圍則無統一的領導人物或機構。安立甘宗為其典型代表。

  長老制 由信徒推選平時從事社會職業的信徒領袖數人任長老,掌管教務權力,並委派或選舉牧師執行教務;若幹地方教會的長老和牧師聯合組成區會,對其下屬地方教會有領導權。這可以說是一種共和體制。故采用這種體制的歸正宗,亦名長老宗。

  公理制 或稱會眾制,由各教堂的全體信徒會眾直接執掌教務權力並聘任牧師,各堂皆獨立自主,同一宗派教會的聯合組織對各教會沒有領導權。采用這種制度的有浸禮宗、公理宗、基督會等。

  新教廢除天主教的修道院制度和神職人員獨身制。為瞭培養教會的專職教牧人員,各宗派單獨或合作舉辦神學院或其他宗教學校。此外,還通過傢庭影響和教會自己舉辦的主日學、查經班、學道班等,對一般信徒進行宗教教育。為瞭擴大宗教影響,歐美一些教會還開辦學校、醫院、慈善機關,以及開展各種社會活動。如基督教青年會等。

  政教關系 在教會與國傢的關系問題上,新教各派的主張也不盡相同。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雖然提出“兩個國度”即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實際上他的改革活動是和世俗政權的支持分不開的。現代德國和北歐國傢的路德宗仍然可以說是一種不成文的國教。加爾文在日內瓦所建立的實質上是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傢。蘇格蘭教會和英國教會現在仍保留著國教的形式。一些從主流派分裂出來的派別,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張政教分離,要求國傢尊重和保障宗教自由。

  認信文 新教的主要派系,為瞭使他們所信奉的教義和組織原則保持穩定和規范化,都先後訂立認信文作為信仰和教會生活的準繩。如德國路德宗教會有《奧格斯堡信綱》(1530),瑞士歸正宗各教會(茨溫利派和加爾文派)有(第二赫爾維西認信文)(1566),英格蘭、蘇格蘭歸正宗各教會有《威斯敏斯特信綱》,安立甘宗有《三十九條信綱》等。

  崇拜儀式 新教反對崇拜聖像和聖物,並一致拒絕天主教的彌撒,認為其規定用拉丁文舉行的禮文(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以前),不易為信徒理解,且由神職人員包辦,一般信徒處於被動地位,不符合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的原則。因此新教很重視崇拜儀式的改革。首先是將彌撒改為使用民族語言的聖餐禮文,並逐漸以較為靈活的形式,引用《詩篇》、經課、禱文等,由信徒參加誦唱。有些宗派還編成專書,供公開崇拜之用,如聖公會的《公禱書》,歸正宗的《禱告式》等。新教在崇拜中很重視講道的作用,其內容為解釋聖經,宣傳教義,以堅定聽眾的信仰和誘發宗教熱忱;有時還從教義出發對社會道德政治問題作出評論。由參加禮拜的全體信徒同唱贊美詩也是新教在崇拜儀式上的特點之一。

  新教在禮堂建築、陳設佈置,以及宗教服飾上,無劃一規定。一般說來高教會派較為重視保留傳統的教堂藝術和宗教表像,如聖像、聖畫等,儀式也較繁復。低教會派以及各種自由教派教會則崇尚質樸,儀式較簡化,教堂內外除十字架外,一般不多用其他宗教表像;有的連十字架也不用。

  在中國的傳播 18~19世紀以來,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新教興起傳教運動。各宗派先後成立向國外佈道的差會組織,將新教傳到世界各地,特別是亞洲和非洲地區。在傳教過程中,西方文化也隨之向宣教區滲透。一些傳教士充當瞭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的先鋒和謀士,把新教的“世界主義”作為殖民統治和破壞民族獨立運動的思想武器。新教於19世紀初傳入中國。1807年,英國倫敦佈道會派遣馬禮遜到中國,是為第一個到中國的新教傳教士。不久馬禮遜即充任東印度公司譯員,同時從事《聖經》漢譯工作。1830年,美國新教傳教士也開始進入中國。但由於清政府的禁教政策,至1840年,在華傳教士僅20人,代表4個差會。30餘年中所收信徒不滿百人。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作為特權列入條約,傳教士遂以此為護符進入內地,來華傳教士人數亦隨之劇增。1858年僅有81人,1889年增至1296人,其中英國傳教士占56.5%,美國人占39.5%,代表41個差會。1865年,戴德生創立中華內地會,專門從事內地傳教活動。同時,新教各主要宗派都相繼傳入,傳教區域除西藏外已遍及全國。在粵、閩、江、浙、鄂、冀、魯、晉等省活動的有公理會系統的倫敦會和美國公理會,路德宗則從港澳擴展到粵、贛、鄂、豫、魯,直至東北三省。安立甘宗的活動區域在江、浙、閩、兩湖、兩廣、皖、贛、魯、川、冀等省。浸禮宗在兩廣、江、浙、贛、皖、豫、川、魯、晉、陜等省傳教,教徒人數以魯、粵兩省為最多。歸正宗的傳教區域與公理宗、路德宗大致相仿,絕大部分教徒分佈在沿海地區。19世紀中葉英國和加拿大的長老會傳入臺灣。美國衛斯理宗傳入較早,先在閩、江、浙、皖、贛、魯、冀等地傳教,後又入川。英國衛斯理宗來華較遲,除在兩廣、浙、魯、冀活動外,還深入到兩湖、雲、貴。內地會為一跨宗派的差會組織,從它建立後的十幾年間,傳教區域就由7省擴展到16省,並於19世紀末進入西藏。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宗教擴張激起瞭中國人民的反抗,19世紀中葉起,大小教案不斷發生,終至釀成規模空前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後,傳教活動出現瞭一些新的趨向,主要表現為興辦醫院、學校和其他文化慈善事業。1900年前教會所辦醫院僅百餘處,且大多為設在教堂裡的診療所。1900年後,新建擴建瞭大批醫院、診所,至1937年,僅屬英美教會系統的就有300餘處。1900年前的教會學校有1100餘所,主要為小學,中學占10%,沒有大學,隻在一些中學裡添設大學班。1900年後教會學校特別是大學急劇發展,最早建校的有蘇州東吳大學(1900),還有上海聖約翰大學(1905)、杭州之江大學(1910)、成都華西協合大學(1910)、武昌華中大學(1910)、南京金陵大學(1911)、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14)、長沙湘雅醫學專門學校(1914)、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15)、上海滬江大學(1915)、廣州嶺南大學(1916)、福州協和大學(1916)、北京燕京大學(1919)等;1936年教會中學有269所,主要集中在江、浙、粵、閩、冀、魯等沿海省份;小學有數千所,學生10多萬人。

  義和團運動後,一些中國教徒為擺脫差會控制,開展中國基督教自立運動。為應付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的局面,差會積極促進中國基督教的本色教會運動並於1922年成立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在義和團運動後的20年中,新教勢力在中國得到瞭空前的發展。1901年傳教士人數為1500人,1914年為5978人,1926年為8325人。1900年教徒人數為8萬,1922年增至40萬。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在中國活動的有130多個差會,教徒人數達70多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廣大愛國基督教徒開展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中國基督教進入瞭一個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