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奉之教主,又稱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為春秋時思想傢,道傢學派創始人。《史記》本傳謂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任周守藏室之史,後辭官,應函谷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西漢初,盛行黃老之學,統治階級奉行清靜、無為與刑名法術相結合的“黃老政治”,解說《道德經》的書亦紛紛出現。《漢書·藝文志》著錄《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劉向《說老子》等數種。。老子名望漸隆。東漢時,神化老子的傾向見諸文字。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將老子等同於“道”,成為先於天地的神靈。當時崇尚道術之士,更將老子作為祖師崇拜。陳相邊韶於延熹八年(165)所作《老子銘》謂世之好道者,“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升降鬥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

老子騎牛圖 明·張路作

  道教自創教起即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尊老子為教主。道士造作道書,多托言太上老君所授。如稱《太平經》由老君於西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降於瑯琊郡曲陽泉上授與於吉;稱《正一盟威秘籙》由老君於東漢漢安元年 (142)降於蜀之鶴鳴山授與張陵。張陵所作《老子想爾註》中有“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語,更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並奉為教主。隨著道教的發展,對老子的神化愈甚。如言其出生神異,有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剖左腋而生;言其形貌神奇有“長耳大目……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言其神通廣大有“陶冶虛無,造化萬有”,“歷劫運而長存”,“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等。

  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於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因為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攝生者無死地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後,老子被尊為聖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並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復因“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似猶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於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歷代帝王對神化的老子,或立廟祀奉,或加尊號冊封,其中尤以唐代為甚。唐太宗詔稱“朕之本系出於柱史”,唐玄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後一再加封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繼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見彩圖)

太上老君宋代石雕像(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