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強調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這種觀點萌芽於西周時期的天命論。戰國時期,孟子和莊子從不同的角度發展瞭這種觀點。漢代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宋代以後,天人合一的觀點幾乎為各派哲學傢所接受,由於解釋不同,其中所表現的哲學思想也比較複雜。

  先秦的觀點 在西周時期的天命論中,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因而天人人關系實際上就是神人關系。《尚書·洪范》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認為天帝是保護民眾的,把九類大法賜給瞭禹,人倫規范才安排就緒。人們的行動順從天意,天帝會高興行賞;違反天意,天帝會動怒降罰。這種肯定在神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相通關系的天命觀,是天人合一觀點的原始萌芽。

  春秋時期,隨著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的興起,天的人格神含義受到瞭懷疑,原始形態的天人關系觀點逐漸向著哲學的方向演變。這種演變沿著兩條不同的路線進行,一是按照人類社會關系來塑造天,然後強調人事的禮儀法規應以這種被塑造瞭的天為最高依據;二是把天看作廣闊無限的大自然,強調人們行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可輕舉妄為。比如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命題,否定瞭對於天道的迷信。但是子產又認為,“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把人類社會的禮看作天經地義,肯定在天與人之間存在著相通的關系。范蠡則認為天道就是日月運行和四時代謝所表現的自然規律,並強調隻有順應天道才能取得人事的成功。到瞭戰國時期,孟子和莊子分別提出兩種不同類型的理論。

  在孟子的哲學思想體系裡,天人之間有兩層關系:①天或天命是決定一切事物發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人們必須順從地接受它的安排。他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莫非命也,順受其正”(《盡心上》)。天是人間政治事務的決定力量,特別表現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他認為,天子不能拿天下授與人,隻有天才能決定誰來繼承王位,但是天並不說話,而是“以行與事示之而已”。②天是人們道德觀念的本原,性善來自天賦。因此,盡量保持、培養、發揮自己的心、性,就能侍奉天,認識天。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盡心上》)。他強調後一層含義,把天看作是具有道德屬性的實體。孟子根據自己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來塑造天,然後反過來用這個被塑造瞭的天為自己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作論證。他追求一種天人“同流”的精神境界,帶有神秘主義的性質。他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盡心上》)。

  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屬於另一種類型。他說:“人與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他認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與人是合一的。但是,由於人制訂瞭種種的典章制度、道德規范,破壞瞭自然本性,造成天與人的對立。他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秋水》)。為瞭恢復人的自然本性,莊子反對人為,主張“無以人滅天”,否定由社會所積累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莊子這種主張對於社會的進步是一種反動,但是他所提出的人與自然本質上統一的觀點,對哲學思想的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推進。荀子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莊子極力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一種天人不分、主客冥合的神秘境界。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漢及其以後的觀點 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到漢代,演變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董仲舒的這種思想不是西周時期天命論的簡單重復,它吸收和改造瞭戰國時期的思想,把天描繪為百神之大君,使天以至上神的身份在更完備的意義上主宰自然和社會。後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受到瞭來自唯物主義和精致的唯心主義兩方面的攻擊而逐漸衰歇。

  到瞭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為占主導地位的哲學傾向,幾乎為各派哲學傢所接受。因為當時關於世界統一性的問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傢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利用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命題來表述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是一種最方便的形式。

  張載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太虛,太虛即氣,天人合一的基礎就是氣。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思想,肯定人與自然統一於物質性的氣。張載強調“合內外,平物我,自見道之大端”。又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

  程顥、程頤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既稱贊張載的倫理思想,又批評張載沒有把這種思想貫徹到底,別立一個自然之天作為本原。程顥說:“若如或者別立一天,謂人不可以包天,則有方矣,是二本也。”認為世界統一於理,理是具有道德屬性的觀念性實體,因而天人合一就建立在這個理的基礎之上。程頤說:“自理言之謂之天,自稟受言之謂之性,自存諸人言之謂之心。”

  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到明清之際,王夫之繼承張載的觀點,肯定氣是天人合一的基礎,認為“天人之蘊,一氣而已”;人道與天道即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同一的,說“天與人異形離質,而所繼惟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