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流行於中國漢代的關於天人相互關係的神秘主義思潮。

  天人感應思想起源很早,散見於先秦古籍之中。《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這是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春秋時盛行的占星術,依據天體的運行推測人事的吉兇禍福,是天人感應思想的直接來源。戰國後期,陰陽傢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使天人感應思想趨於系統化。漢代董仲舒繼承和發揮瞭陰陽傢的思想,使天人感應說臻於成熟。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應是其神學目的論體系的核心。天人感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①災異譴告說,認為自然災害和統治者的錯誤有因果聯系。“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傢之失”。天子違背瞭天意,不行仁義,天就出現災異,進行譴責。若“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②“天人同類”說,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這種說法,以氣為中介,認為氣具有刑德的作用,“陽為德,陰為刑”。同時,人的道德行為也可以引起氣的變化而相互感應,說“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應”說來限制無限的君權,同時也給君父的尊位及其統治找到瞭理論根據。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兩種說法是相互結合交替發生的。

  在漢代,天人感應思想占瞭統治地位,劉向,劉歆、班固都承認政治得失,可以導致災異變怪。《史記·天官書》、《漢書·五行志》有大量災異變怪的記載。讖緯之學泛濫時,天人感應說更為盛行。在中國封建時代,天人感應思想流行不絕。後來,一些思想傢曾利用天人感應作為推行其政治改良的理論工具。天人感應說在歷史上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學說歪曲瞭人和自然的聯系,束縛瞭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它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基本上是消極的和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