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哲學著作。清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劉智著。“天方”泛指阿拉伯。《天方性理》將伊斯蘭教神學與儒傢性理之學相結合,認為“天方之經大同孔孟之旨”。全書分兩部分,一為本經,共5章;一為圖傳,共5卷60篇。作者因經立圖,以圖傳經;因圖立說,以圖傳義,並以此形成一個複雜的體系。書前附“采輯經書目”,列有當時流傳於中國的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蘭教經籍35種。該書初刻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後,以後經多次翻刻,在穆斯林中流傳很廣。

<

  《天方性理》主要論述伊斯蘭教關於宇宙起源、“大世界”(天)與“小世界”(人)、性與理之間關系的觀點。在談到宇宙(大世界)起源時,認為宇宙形成之前,有一個實有的“最初無稱”,即真主。“最初無稱”經過“先天理化”,產生瞭元氣、陰陽、火水、氣土、天星、地海、金石、草木、人類。在論述人(小世界)時,認為人類是經過種子、清濁、紅液、心肺、靈活等胎形變化而逐步形成的。在談到天人關系時,提出“三一通義”的觀點。認為真主獨一無偶,主宰天地萬物,這是“真一”;“真一”是種子,由此產生瞭天地萬物,這是“數一”;人通過認識自己,認識瞭世界和造化萬物的真主,這是“體一”。最後,天人渾化,復歸於“真”。

  《天方性理》以伊斯蘭教的“真一”比附理學的“理”,以“數一”和“體一”比附理學的“性”。理學認為人和物的“性”都來自“理”,而《天方性理》則認為“數一”和“體一”都來自“真一”。這種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仍然是伊斯蘭教的宗教世界觀。《天方性理》創立的復雜體系,在伊斯蘭教哲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