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哲學中觀派的奠基人之一。意譯聖天。據說他曾持一目供神(一說施一婦人),故也稱“迦那提婆”,意為“獨眼提婆”。據西藏資料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傳說提婆出生於斯裡蘭卡,是個王子。隨醯摩提婆出傢,遍學三藏。後遊學印度,在薩羅得遇龍樹,執弟子禮。鳩摩羅什譯的《提婆菩薩傳》則說他是南印度人,屬婆羅門種姓,博識淵覽,辯才絕倫,後從龍樹出傢。提婆是龍樹的得意高足,深得中觀論的精要,成為龍樹學說的重要宣傳者。他機智善辯,曾雲遊印度各地,專門破斥小乘佛教教以及其他異說。據西藏資料,他後在南印度香至國附近的蘭伽那達逝世。漢傳資料則謂他被反對佛教的其他宗教徒殺害。提婆的著作中譯本有鳩摩羅什譯的《百論》、玄奘譯的《廣百論》、菩提流支譯的《百字論》以及藏譯《四百論》,並有法尊從藏文轉譯的《漢譯四百論》。提婆在哲學上發展瞭龍樹的學說,提出“真假”來解釋龍樹的二諦說,認為凡用語言表述的法都是假有,離名言概念的法才是真有。假有即是“俗諦”,真有即“真諦”,又稱“勝義諦”。這一觀點後來成為中觀派的一條重要原理。在破斥外道學說方面,他比龍樹的“破邪即顯正”的觀點更激進,主張說空必須一切皆空,破斥時必須破而不立。在方法論方面,把龍樹的破有破無而得中道的兩分法,改進為三分法,即在破有破無之外,再破亦有亦無,從而達到“破想不破法”,闡明空性真理的目的。提婆對龍樹中觀學說的傳播起瞭極大的作用,對中國佛教三論宗、天臺宗等也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