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世界上出現政黨最早的國傢之一,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傢實行多黨制的典型。

  沿革 法國政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早期(1789~1870) 包括資產階級革命、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1815)、波旁復辟王朝朝(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共和國 (1848~1851)和第二帝國(1852~1870)7個階段。圍繞各個階段的重大政治問題,形成瞭許多有組織的政治派別,諸如雅各賓派、吉倫特派、沼澤派、山嶽派、平等派、忿激派、正統派、四季社、秩序黨、共和派、激進派等,雖然它們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但為爾後政黨的建立奠定瞭基礎。

  第三共和國時期(1870~1940) 在這一時期各類政黨相繼建立。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1879年10月,法國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法國工人黨成立。之後,又出現許多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它們不斷分裂、合並、改組,先後形成瞭法蘭西社會黨(1901年成立)、法國社會黨(1902年成立)、法國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05年4月由法蘭西社會黨和法國社會黨等社會主義黨派合並而成,通常非正式地被稱為法國社會黨)等。1920年,法國社會黨又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為社會黨。法國社會黨人在第三共和國時期曾多次參加政府。1899年6月,獨立社會黨人A.米勒蘭首先加入資產階級政府,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激烈爭論。第三共和國時期的主要執政黨是1901年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法國激進社會黨,它由七月王朝時期的激進派演化而來。20世紀20年代,法國出現瞭法蘭西行動、火十字團等法西斯團體。為瞭反擊法西斯勢力,實行社會經濟改革,1935年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等組成法國人民陣線。1938年,執政的激進社會黨人代表法國簽訂瞭《慕尼黑協定》,人民陣線分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除社會黨、共產黨外,其他政黨多是議會黨團,而不是群眾性政黨。

法國人民陣線的首腦在慶祝選舉獲勝(1936)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40年6月,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維希政府屈膝事敵。其間,除極右的法國社會黨(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以後的社會黨)和法國人民黨外,其他政黨被迫轉入地下。法國共產黨組織遊擊隊,在國內開展武裝抵抗運動,其力量和影響空前增強。

  第四共和國時期(1944~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恢復和建立瞭大量政黨。各類政黨的組織程度和群眾基礎均較戰前高和廣。第四共和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議會決定政府的存亡,而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不利於形成一黨多數派,通常是松散的黨派聯盟輪流執政,這導致政府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14年間更換瞭25屆政府。

  第五共和國時期(1958~ ) 1958年6月,C.-A.-M.-J. 戴高樂改革政府體制,提高總統權限,降低議會地位,改革選舉制度,政黨狀況隨之發生明顯變化: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以後,國民議會內存在著由若幹政黨組成的總統多數派,即總統、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3個重要職位屬於同一政黨或同一政黨聯盟。但1986年以前的總統多數派在國民議會內占絕對優勢,而1988年6月以後的優勢十分微弱。②出現瞭政黨兩極分化的趨勢。經過30年的發展變化,到80年代初,形成瞭兩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黨(法共、社會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的格局。社會黨和保衛共和聯盟這兩大黨在兩翼中的地位日漸突出。③左、右兩翼執政的主要政黨,在對內對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認同的跡象。1986年3月~1988年5月,左翼的總統與右翼的總理共處,並未發生不可調和的對立。1988年6月立法選舉後,因社會黨和傳統右翼均未獲得過半數的國民議會席位,這迫使他們繼續互相妥協、靠攏,並盡可能爭取其他政黨的合作。

  特點 法國政黨的主要特點有:①黨派繁雜眾多。1875年共和制最終確立以來,先後出現過400多個各種名目的政黨。20世紀80年代活躍於法國政壇的仍有40多個。其中,既有全國性政黨,也有地方性政黨;既有一些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名的政黨,也有一些以保皇主義、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為宗旨的政黨。大部分政黨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綱領。②黨派不穩定。政黨的分裂、合並、改組和新建時有發生。圍繞選舉和組閣等問題,各政黨之間經常結成或解散聯盟。1944年以來,法國歷屆政府都是多黨聯合政府。③社會黨、共產黨較現存其他政黨的歷史悠久,內部組織也較嚴密,群眾性較強。

  主要政黨 法國的主要政黨有:

  法國社會黨 長期參與執政的左翼政黨。1905年由J.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和J.饒勒斯領導的法蘭西社會黨合並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沙文主義影響,參加資產階級政府。1920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1936年該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佈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3年重建,參加瞭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60年代起采取與其他左翼政黨接近的方針。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6月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稱現名,F.M.M.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70年代後期,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1981年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該黨對內強調團結,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和平主義,主張南北對話。1987年有黨員約21萬。1987年起第一書紀為P.莫魯瓦。出版《團結》(周刊)。

由F.M.M.密特朗率領的社會黨政治代表團與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舉行會談(1981年2月10日)

  法國共產黨 法國最大的左翼政黨。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1935年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9月被宣佈為非法。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鬥爭。1944年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其後黨員人數逐漸減少。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屬歐洲共產主義范疇。1981~1984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1985年“二十五大”贊揚社會主義國傢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沒有模式、中心和向導黨。1987年黨員約61萬人,工人居多。1972年起G.馬歇任總書記。中央機關報《人道報》(日報)。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又稱戴高樂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主要執政黨。前身是1947年戴高樂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解散,其成員分為3個組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這三派於10月合並為保衛新共和聯盟,爾後長期執政。1974年和1976年先後失去總統和總理職位。其組織幾經分合,黨名幾經改易,1976年12月起稱現名。1981年6月立法選舉後成為在野黨。1986年3月,與法國民主聯盟再度構成議會多數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總理至1988年6月。該黨奉行戴高樂主義,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的制度,捍衛法國的民族獨立。80年代以來努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1988年有黨員約35萬人。1976年起希拉克任主席。

  法國民主聯盟 由共和黨、社會民主人士中心、激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前景與現實俱樂部和直接黨員6 部分於1978年2月結成的選舉聯盟,同年6月正式成立。自成立起到1981年6月為主要執政黨。1986年3月~1988年5月參與執政。該聯盟宗旨是:協調組成該聯盟的政黨、團體及個人參加者的行動,為民族團結和正公而努力。它對內贊成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主張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主張實現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1988年有黨員約31萬人。1988年6月V.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為聯盟主席。聯盟內各黨派仍保持其原有機構和獨立性主要情況是:①共和黨。俗稱吉斯卡爾派。1977年成立。前身是吉斯卡爾·德斯坦1966年創建的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合會(簡稱獨立共和黨)。1974年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總統後,成為主要執政黨。1977年5月,同其他吉斯卡爾派組織合並,稱共和黨。該黨主張進行沒有風險的改革,推崇法國式民主,贊成西歐聯合,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系。1987年有黨員約19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②社會民主人士中心。1976年5月由原“民主中心”、“進步與民主中心”和“新民主俱樂部”等組織合並而成。1988年有黨員約4.3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農場主。③激進社會黨。法國最早的政黨之一。1901年成立。1924年與社會黨組成左翼聯盟,多次參加政府。1935年參與創建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1936年成為主要執政黨之一,執政期間對外奉行綏靖政策,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使人民陣線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4年重建。第四共和國時期仍為執政黨之一,但影響不大。第五共和國時期為反對黨。60年代起不斷與其他黨派結成聯盟,1965年參加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71年該黨開始分裂,其右翼與民主中心合作;左翼與共產黨、社會黨結成聯盟,並於1973年另組左翼激進主義者運動。黨員很少,多是地方勢力代表人物。④社會民主黨。1973年12月成立,原稱社會民主運動,1982年10月改現稱。1987年有黨員約1.1萬人,多是脫離社會黨的人士。

  國民陣線 又譯民族陣線。法國極右政黨之一。1972年10月成立。前身是被取締的法西斯組織“新秩序黨”。80年代以來,該黨在歐洲議會和法國各級議會選舉中,得票率有所上升。1986年3月同法共取得相等的國民議會席位,在1988年6月的立法選舉中隻獲1個議席。其創始人和主席 J.-M.勒龐在1974、1988年兩次競選總統失敗。國民陣線主張民族主義、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在失業青年中有些影響。1988年有黨員約5萬人。

  法國實行中央集權制,長期不允許地方自治,禁止地區性政黨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佈列塔尼、科西嘉等地區出現瞭一些要求給地方某些自治權的政黨,但它們對法國政局影響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