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彭加勒

  法國數學傢、物理學傢、科學哲學傢。曾譯龐加萊。生於法國南錫,早年先後在巴黎綜合技術學校、礦業學校學習。1879年在巴黎大學以數學論文獲博士學位,隨後在卡昂大學任教,1881年起任巴黎大學講師、教授。1887年當選選為巴黎科學院院士,1908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在科學方法論方面的代表作有:《科學與假設》(1903)、《科學之價值》(1905)、《科學與方法》(1908)。

  彭加勒在科學方法論上提出瞭許多新觀點,其後科學哲學不同流派的不少見解,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雛型。他認為,古典歸納主義的“知識無誤論”是膚淺的,因為使用歸納推理總是要結合概率演算,討論科學方法也不能不涉及概率演算的價值及其可信程度。他肯定瞭直覺在發現中的作用,指出瞭實驗研究中內插法的非歸納性質,認為內插意味著矯正和真正的推廣。他註意到不同質的實驗對理論的支持程度全然不同,千百個普通實驗也抵不上象巴斯德那樣真正的學者的一件工作。他強調假說演繹法在科學方法論中的重要性,認為沒有假說便沒有科學,即使假說在檢驗中被否證也決非壞事。因為,它有助於指示我們去尋覓未知的和新的事物,以獲得發明的機會。他贊同P.M.M.杜恒的整體論原則,認為一個包含諸多假說的理論。一旦被實驗所否證,我們所知道的就是這些假說不能同真,至於應當換掉其中的哪一個假說則是不得而知的。他指出在研究中暗含的假說和不自覺成見的危險性,認為相互沖突的假說則可以作為獨斷主義的解毒劑,因為它們迫使我們不得不把事物反復從各方面仔細考慮。他還從科學史出發,闡述瞭科學理論的淘汰與復活,分析瞭“科學危機”與“科學革命”的關系。他肯定瞭理論發展中的繼承性,承認科學的客觀價值。

  彭加勒根據多種不同幾何體系並行不悖的事實,采取瞭約定論的科學模型。他主張,盡管有些理論被證據所排除,但還存在似乎相互矛盾的多種可接受的理論,因而不能根據經驗判定它們的真假。他進而主張科學原理乃是“自由而方便的公約”。這些觀點引起多方面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