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佩裡

  美國哲學傢、新實在論者。1876年7月3日生於佛蒙特州的波爾特尼,189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士學位,1897年和1899年先後獲哈佛大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他曾短期在威廉斯和史密斯兩學院任教,1902~1946年年在哈佛大學任講師、教授,1946~1948年任格拉斯哥大學吉福德講座講師。1920年曾被選為美國哲學學會東部分會主席。佩裡的著作甚多,涉及哲學、科學、藝術、宗教等各個領域,主要的有:《自我中心的困境》(1910)、《實在論的獨立性理論》(1912)、《現代哲學傾向》(1912)、《一般價值論》(1926)、《威廉·詹姆士的思想和性格》(2卷,1935)、《價值的領域》(1954)等。

  佩裡批判瞭G.W.F.黑格爾式的客觀唯心主義和G.巴克萊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他指出,一個人在認識事物時,不能離開他和事物的認識關系,因而從認識關系上看,認識的客體總是和認識的主體同時存在的。他稱這種情況為“自我中心的困境”。他說,唯心主義正是利用這種“困境”論證事物的存在依賴於對它們的認識,或論證事物不能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但這種論證是錯誤的,因為這種“困境”是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是方法論上的困難,並不能為唯心主義的目的服務。佩裡未提出克服這種“困境”的方法,他隻指出,認識的對象不依賴“自我”,是獨立於意識或心靈的,是實在的。但他又認為,知識的對象並不是常識世界中獨立實在的客體,而是“中性的實體”,邏輯和數學便是這類實體的典型。

  佩裡反對把認識看作對事物的反映,把反映論斥之為“二元論”。他主張“內在獨立說”,認為事物不依賴於意識而獨立存在,當事物被認識時,可直接進入心靈而變成“觀念”,為意識所內涵;被認識的事物和觀念是“合而為一”的,它們之間隻是關系上的區別。

  佩裡還提出價值興趣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隻要包含有興趣便獲得瞭價值,興趣是本能、欲望、感情、意志等情感生活的特征,道德價值就在於各種興趣的調和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