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中國古代的邏輯學說。在中國先秦時代,諸子各傢的邏輯思想大都是圍繞名實問題和正名問題展開的。孔子最早提出正名思想,但他主要把正名看作是治理國傢的頭等大事和根本任務。到瞭公孫龍和後期墨傢才真正從邏輯的角度提出正名的原則。荀子集先秦正名思想之大成,總結瞭“制名之樞要”,形成比較成熟的正名邏輯理論,從而使正名思想成瞭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點和核心。

  名學也曾作為西方邏輯的中譯名之一。中國最早使用“名學”一詞指稱西方邏輯,是在11824年出版的《名學類通》的譯著中。影響較大的是嚴復於1903年翻譯的《穆勒名學》和1908年翻譯的《名學淺說》。不少中國學者還以名學作為邏輯或中國邏輯史著作的書名,如:楊蔭杭著的《名學教科書》(1903),屠孝實著的《名學綱要》(1925),胡適著的《先秦名學史》(1922)和虞愚著的《中國名學》(19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