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和流行於俄國19世紀中期和末期的一個小資產階級的派別。早期民粹派以拉甫羅夫等人為代表,以人民的“精粹”自居,鼓吹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提出“到民間去”的口號,發動農民反對沙皇制度,有一定進步作用。19世紀80~90年代,民粹派發生分化。Г.В.普列漢諾夫等人轉向馬克思主義。Н.Ф.丹尼爾遜、В.Π.沃龍佐夫、Н.κ.米海洛夫斯基等人組成自由主義的民粹派,墮落為富農利益的代表者而與沙皇制度妥協。後期的民粹派日益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民粹派宣揚唯心主義的的主觀社會學,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鼓吹“英雄”創造歷史,把人民看作消極的“群氓”;相信俄國的獨特性,認為資本主義在當時俄國的發展是偶然現象,並把農民和村社加以理想化,認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而不是工人階級。普列漢諾夫第一個從馬克思主義立場上批判瞭民粹派。列寧的《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等著作從思想上徹底粉碎瞭民粹派,為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和勝利掃清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