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哲學瑜伽行派(唯識宗)理論的奠基人。意譯“慈氏”。按佛教傳說,彌勒與佛同時,先佛入滅,升住兜率陀天。其後,無著夜上天宮,聽受彌勒《瑜伽師地論》,日返人間,為眾宣講。近代有些佛學者經考證認為,彌勒是一個實有人物,是西元3世紀的彌勒主。彌勒的著作,有漢譯五論與藏譯五論,前者包括《瑜伽師地論》,缺《現觀莊嚴論》;後者則包括《現觀莊嚴論》,缺《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講般若的空,《瑜伽師地論》講唯識的有,反映彌勒兼善唯識與般若。他談空而不譴有,述有有而不舍空。《瑜伽師地論》的二性中道說,是一例證。二性,謂假說自性與離言自性。一切具體事物與抽象概念,本無自體,依識顯現,有(存在)與非有(不存在),惟是假名,故曰假說自性。有非真有,非有亦無,二俱遠離,是為無二。無二即是中道──離言自性、諸法勝義自性。彌勒此說接近於婆羅門教吠檀多不二論(見吠檀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