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革命傢、思想傢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它是孫中山從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接受美國社會學者威廉關於人類解決生存問題是社會進化的定律的思想,並加以改造和發揮而成的。民生史觀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是社會進化的重心。民生問題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而社會進化又是歷史的重心。民生史觀還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化的,民權革命是歷史進化勢所必至的世界潮流,社會歷史的發展,“斷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可轉移”。所有這些,都是民生史觀觀中包含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但是,民生史觀把“人類求生存”的“本性”和“欲望”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對“民生”作瞭抽象的脫離具體社會內容的超階級超歷史的理解,甚至說“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因而陷入瞭歷史唯心主義。

  孫中山的民生史觀十分強調互助,認為“互助”是人類不同於其他“物種”的“人性”即“人的天性”;社會國傢是互助之體,道德仁義是互助之用。它用抽象的超階級的互助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認為“階級戰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而是“社會當進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病癥”。它斷言:中國隻有大貧小貧之分,而無階級的對立;認為“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認為中國的落後狀況,可以“預防”資本主義、避免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民生史觀中的這些內容反映出資產階級革命傢的軟弱無力和不切實際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