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用以認識客觀現實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思維反映客觀世界辯證運動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是對各門科學的基本範疇的進一步概括和綜合。恩格斯說,要思維就必須有邏輯範疇。人們以邏輯範疇為思維工具,將物件進行分類、理解和規範化。邏輯範疇的產生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觀念’)的各環節,就是邏輯的範疇”(《列寧全集》第38卷,第212頁)。

  邏輯範疇與具體學科範范疇 邏輯范疇與各門具體學科的范疇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邏輯范疇是范疇中的一般,它概括瞭思維領域中一切現象和過程共同的東西,反映瞭客觀世界最普遍的關系。邏輯范疇與具體學科范疇的區別主要在於:①概括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各門具體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因而這些學科的具體范疇隻適用於該學科的特定的研究對象和領域,而不能完全適用於其他的對象或領域。雖然,在特定的條件下,某些鄰近學科的范疇可以相對地部分地沿用,但一般說來,不能將其任意推廣。然而,邏輯范疇則概括瞭人類認識的一切對象、現象和過程中的最本質的東西,因而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可以成為聯結具體學科各種范疇的紐帶和理論框架。各門具體學科的范疇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支點,邏輯范疇則是這些支點的支點,是在更高層次上對客觀對象的把握和概括。②邏輯范疇具有認識與思維方法的功能和特點,而其他各門學科的具體范疇,隻是在其運用的領域內或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具有這種功能和特點。由於邏輯范疇的高度概括性和適用性,因而它可以成為普遍有效的思維方法和邏輯工具,成為一切研究領域的科學思維都必須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論原則。③邏輯范疇的形成和發展依賴於具體學科范疇的發展。具體學科的范疇是產生邏輯范疇的基礎和土壤。隨著各門學科的范疇的發展和不斷增多,邏輯范疇也會不斷發展、豐富和深化。但相對而言,邏輯范疇具有更大的穩定性,而各門具體學科的范疇則隨著該學科的發展具有較大的變動性。

  邏輯范疇理論的歷史考察 邏輯范疇的本質,它的形成、發展的規律,以及它在科學思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構成邏輯范疇理論的主要內容。邏輯范疇的理論在哲學思想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和唯心主義認識路線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傢柏拉圖把理念(范疇、概念)看作是比具體事物更為真實的存在,而把具體事物說成是理念派生的。這就完全顛倒瞭邏輯范疇與客觀世界的關系。亞裡士多德從范疇和客觀事物的關系上揭示范疇的實質和意義,認為范疇既是邏輯思維的一種形式,又是客觀存在的基本形式。當他把邏輯范疇看作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和最高概括時,他對范疇的理解是唯物主義的;當他承認有比個別更為根本的一般的獨立存在時,便具有唯心主義的傾向。在西方近代哲學中,I.康德和G.W.F.黑格爾的范疇理論是較為系統的。康德從其先驗哲學的基本原則出發,把邏輯范疇理解為先驗的純粹的思維形式,其功能在於把雜亂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綜合。也就是把經驗的直觀置於純粹知性概念(即范疇)之中。但他曲解瞭人類知識的秩序,誇大瞭范疇的作用,認為法則不是理智從自然界得來的,而是理智給予自然界的。黑格爾批判康德把范疇看作是思維的外在形式的觀點,主張邏輯范疇是具有內容的思維形式。但他又從其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把邏輯范疇體系說成是絕對理念的運動和表現,把思維主觀形式的范疇看成為全部存在物的構造因素和發展根據。因而,他就從根本上顛倒瞭主觀和客觀的真實關系。

  馬克思主義實現瞭哲學發展中的深刻革命,建立瞭科學的邏輯范疇理論。馬克思主義把邏輯范疇理解為人類從實踐經驗和思維經驗中提煉純化出來的思維形式,是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認識之網的紐結,是整個人類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邏輯范疇並不是人們可以任意構造的,就其本質來說,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性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它標志著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一定的深廣度。科學的邏輯范疇理論是辯證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點 在辯證邏輯看來,邏輯范疇具有對偶性和靈活性等特點,例如具體與抽象、歷史的與邏輯的、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都是如此。邏輯范疇的對偶性和靈活性,是對立統一規律在思維領域中的表現。對偶范疇之間的關系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每一對邏輯范疇都互相依存、互相聯系,同時又互相排斥、互相鬥爭。各對邏輯范疇之間也都是辯證聯系的。這種邏輯范疇的普遍聯系和轉化反映瞭客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轉化。對於邏輯范疇的靈活性和對偶性的特點,既不可主觀任意地加以應用,也不可把邏輯范疇的對立凝固化、絕對化。應當把邏輯范疇的隸屬和推演建立在基於實踐的人類認識的深化運動的基礎上,即通過對人類認識史的科學概括和總結,確定邏輯范疇的轉化、隸屬和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