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羅易

  印度近代啟蒙思想傢,社會活動傢和印度教改革傢。生於一個篤信印度教的貴族地主傢庭,屬婆羅門種姓。早年在巴特那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接觸到伊斯蘭教教義和基督教的思想。後在貝拿勒斯學習梵文,並鑽研印度教經典和吠檀多哲學。。1805~1814年在英屬東印度公司任職,此間研究瞭基督教教義和西方近代哲學。1814年定居加爾各答,主要從事宗教與社會改革以及文化教育活動。他創辦印度最早的民族報刊《明月報》(孟加拉文),開設印度第一所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的學校印度學院。1828年在加爾各答創立近代第一個印度教改革團體“梵社”。他在印度被尊稱為“近代之父”。

  羅易的哲學思想以印度古代奧義書的唯心主義一元論為基礎,並受到伊斯蘭教一神論和近代西方哲學的影響。他宣稱宇宙的最終原因是一個永恒的、不可理解的、始終不變的實體,稱之為“梵”;梵沒有任何形式、屬性和規定,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但羅易的客觀唯心主義立場是不徹底的。他認為最高實體隻作為宇宙外在的“第一原因”而存在,並不幹預自然界的發展過程;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則有自身的規律。他承認自然界物質是由最小的單位原子所構成,原子是永恒的、不滅的、無所不在的。在宗教和社會改革方面,他反對印度教的偶像崇拜、煩瑣祭儀和種姓分立;對封建陋習,特別是寡婦殉夫、童婚、多妻等歧視婦女的現象進行瞭堅決的鬥爭;提倡開設新型學校、普及世俗教育、傳播科學知識。他的哲學和社會改革思想對以後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曾產生重要的影響。

  羅易用孟加拉文、印地文、英文、梵文和波斯文等多種文字進行寫作。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一神論的賞賜》、《捍衛印度有神論》、《耶穌的教訓──和平與幸福的導引》、《一個傳教士和三個中國改信者的對話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