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考茨基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領袖、理論傢。他曾經是馬克思主義者,後來變為以“中派”面目出現的機會主義者,最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叛徒。

  考茨基1854年10月16日,生於佈拉格一個知識分分子傢庭,1874年進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1875年參加奧地利社會民主黨,1877年轉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881年,在倫敦結識馬克思和恩格斯。1883~1917年,任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理論刊物《新時代》主編,並以此身份參加黨的領導機構的活動,多次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參加第二國際的大會,成為第二國際的領導人之一。

  考茨基早年受L.勃朗、F.拉薩爾、E.杜林、F.A.朗格等人的影響,入黨時其哲學觀點是折衷主義的,政治觀點是改良主義的。後來,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下,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寫瞭《婚姻和傢庭的起源》(1882)、《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887)、《愛爾福特綱領》(1892)、《基督教的起源》(1908)、《土地問題》(1899)、《倫理學和唯物史觀》(1906)等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 G.H.von福爾馬和E.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但同時也暴露出抹煞階級矛盾、否認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袒護機會主義等錯誤觀點。他還受托編輯出版瞭馬克思《資本論》第4卷(即《剩餘價值理論》)的手稿。1900年,第二國際討論E.A.米勒蘭(1859~1943)參加資產階級政府問題時,考茨基持“中派”立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支持帝國主義戰爭;1914年,提出“超帝國主義論”,掩飾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此後,還出版小冊子《無產階級專政》(1918)、《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1919)等,攻擊俄國十月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背叛瞭馬克思主義。1918年,他在德國資產階級政府中任外交部副部長、社會化委員會主席等職,1924年以後,主要從事著述活動。在1927年發表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一書中,他用生物學觀點闡述社會過程,歪曲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傢和階級的學說,完全轉到瞭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立場。1938年10月17日,死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考茨基早期在從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和唯物史觀方面,做出瞭一定的成績。他在《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中比較忠實地、通俗地敘述瞭《資本論》(主要是第1卷)的內容,對其中闡發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瞭精辟的概括,並運用這些原理揭露和批判瞭馬爾薩斯主義和拉薩爾主義的所謂“鐵的工資規律”。他認為,必須歷史地考察各種社會現象發生、發展的演進過程,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考茨基還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廣泛研究瞭史前時期的歷史,探討瞭婚姻、傢庭和人口增殖,以及宗教起源等方面的問題。他在《倫理學和唯物史觀》中比較系統地闡述瞭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思想,認為社會道德原則同上層建築其餘部分一樣,都是生產方式的產物,它反過來又積極作用於經濟基礎。考茨基在反對倫理社會主義和康德的倫理學概念上起過某些積極的作用。然而,他又試圖從庸俗生物學觀點來解釋道德現象,把社會達爾文主義同馬克思主義合在一起,歪曲瞭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說。

  在19世紀90年代,考茨基還寫瞭一系列批判福爾馬和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論著。他指出伯恩斯坦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是把同馬克思主義不相容的成分摻入瞭馬克思主義。他斷言:馬克思的學說隻在個別結論上有錯誤,而其整個體系是不可動搖的。然而,他對伯恩斯坦的批判很不徹底,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又跟伯恩斯坦同流合污。

  考茨基早期的一些重要理論著作,雖然含有某些錯誤觀點,仍然是有價值的。列寧說過:“我們從考茨基的很多著作中知道,他是能夠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傢的,雖然他後來成瞭叛徒,他的那些著作始終是無產階級的可靠的財富”(《列寧全集》第28卷,第249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關於時代、戰爭與和平、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形成瞭一套完整的機會主義理論,成為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危險。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對他進行瞭尖銳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