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開普勒

  德國天文學傢、物理學傢。1571年12月17日生於符騰堡的一個小鎮,1630年11月15日卒於雷根斯堡。他1587年進入圖賓根大學神學院學習,159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相當於博士),此時他已成為哥白尼學說(見地心說和和日心說)的熱烈擁護者。1594年他前往奧地利的格拉茨,在路德教會高級中學任數學教師。1596年寫成《宇宙的神秘》一書,試圖用各種幾何圖形組合解決行星的數目、軌道的大小和運動等問題,1600年到佈拉格,任丹麥天文學傢第谷的助手,開始研究火星的運動。次年第谷去世,他繼任魯道夫二世的禦前數學傢。他根據第谷的觀測資料探索宇宙的規律。1609年出版《新天文學》一書,提出瞭行星運動第一、二定律。1611年出版瞭《光學》,並改進瞭望遠鏡。次年前往奧地利的林茨,任該城數學傢。1619年出版《宇宙諧和論》一書,公佈瞭他所發現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1621年出版《哥白尼天文學綱要》,1625年編成《魯道夫星表》。晚年,他為瞭籌集資金出版星表以及催討國傢積欠的薪俸而四處奔走,終於在貧病交困中去世。

  開普勒在科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行星運動三定律,捍衛和發展瞭哥白尼學說,為牛頓力學奠定瞭基礎。他的一生經歷瞭曲折的道路。早年他接受古希臘哲學傢的思想,認為宇宙是和諧的。由此出發,他以思辨的方式構造宇宙的結構,但最終導致失敗。後來,他遇到第谷,正是以第谷的觀測資料為依據,才作出瞭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他還將宇宙結構的和諧和經驗事實的研究結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