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傢、思想傢。原名祖詒,字廣夏,號長素,又號更生。清咸豐八年二月初五(1858.3.19)生於廣東南海縣,1927年3月31日卒於青島。

  生平和著作 康有為生於封建官僚地主傢庭,接受封建教育。後深受朱次琦“濟人經世”思想的影響,大量閱讀儒佛經典、諸子著作和西方譯著,潛心於“經緯世宙”的學問。對康有為思想影響較大的,既有中國《易傳》的變易觀、今文經學的三世說、《禮記》的“小康”“大同”思想、陸王心學和佛學、明清之際經世致用思想等,又有從西方傳入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有關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社會歷史知識。他融合所學中、西學問,於光緒十年(1884)開始構造自己的“以元為體”的哲學,並撰寫瞭《人類公理》(後改題《大同書》)和《內外篇》。

  康有為於光緒十四年第一次向光緒皇帝上書,提出變法維新的主張。從光緒十五年起,先後在廣州長興裡、衛邊街鄺氏祠等處講學,宣傳他的變法理論,光緒十七年和光緒二十四年先後出版《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宣傳托古改制思想。《新學偽經考》把封建統治者所崇奉的“古文”經典一概宣佈為“偽經”,說“統二十朝王者禮樂制度之崇嚴,咸奉偽經為聖法”。《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說成托古改制的先哲,為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造輿論。光緒二十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第二年中國慘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全國震動。康有為在北京發動“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3項主張。這年康有為中瞭進士,授予工部主事。從“公車上書”起至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期間,他領導瞭愛國維新運動。這期間,他先後給光緒皇帝上書6次。目的是想依靠光緒皇帝的權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變為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傢。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流亡海外,到過日本、加拿大、歐洲、印度等地。他頑固地堅持改良路線,拒絕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孫中山等人合作。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在加拿大組織保皇會,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他鼓吹虛君共和,反對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1913年回國後,極力提倡尊孔讀經,為復辟帝制造輿論。尊孔派組織孔教會,推他為孔教會總會長。1917年參與張勛復辟。

  康有為著作很多,《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是他的代表作。(見彩圖)

康有為《大同書》手稿

康有為(1858~1927)

《大同書》

  哲學思想 康有為資產階級改良路線的哲學理論基礎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以元為體" 康有為說他的哲學“以元為體”。“元”,有時被解釋的物質性的氣,說“凡物皆始於氣,既有氣然後有理”,並根據這一唯物主義觀點批判瞭朱熹的理先氣後說。有時又認為元是精神性的,說“元”即“元氣”,也即是“知氣”;還說:“統乎天”的元,與婆羅門的“大梵天王”、耶穌教的“耶和華”相象,與佛教華嚴宗的“性海”相同。他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由這一精神性的“元”分轉變化而成。這“元”賦予於人,便是不忍人之心,即“仁”;人們憑著這一仁愛精神,可以創造萬物。他說仁“為萬化之海,為一切根,為一切源”。在康有為的哲學思想中,精神性的元是主導。他企圖以發揮這種精神力量來實現自己變法維新的目的。為瞭調和其理論中的矛盾,他提出一種帶有泛神論色彩的思想,說物質世界起源於元──神;物質世界出現後,元──神就在宇宙萬物之中。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眾生同原於性海,舍眾生亦無性海;世界原具含於法界,舍世界亦無法界”。

  變易和進化思想 康有為註重變易,認為變易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普遍現象。他根據近代自然科學知識,把這種變易觀進一步發展為日新──進化觀念。他說:宇宙間的天體(包括太陽系的各個星球),都是經過漫長歲月,從“天空之氣熱,鼓蕩往來,摩擦不息,互相吸引,互相離拒”逐漸演化而成的。他又以地裡發掘的古生物化石,從下至上,分為“介層、蟲層、大草大木層、大鳥大獸層,而後至於人層”,證明地球上的生物也是進化的。

  “三世”說的社會歷史觀 康有為的變易和進化思想集中反映在社會歷史觀方面。他采用瞭《公羊》“三世”的形式,註入近代的進化論思想,提出一種三世說歷史進化論。他說:“天道,後起者勝於先起也;人道,後人逸於前人也。”人類社會歷史是不斷向前進化發展的,從蒙昧進化到文明,由君主專制的“據亂世”進到君主立憲的“升平世”,而後再進化發展到民主的“太平世”,是歷史的必然。根據這種進化歷史觀,他認為當時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已不合時宜,應當被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所代替。並且指出:“世運既變,治道斯移”。這種觀點動搖瞭封建統治者的“天不變,道亦不變”論。康有為的三世說歷史進化論同樣包含著矛盾,一方面,具有不少辯證法思想成分,認為社會普遍存在新與舊的矛盾,並在一定限度內承認這種矛盾的對立鬥爭促進社會進化,肯定社會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由一種性質進化到另一種性質。另一方面,又含有嚴重的形而上學思想,反對矛盾對立的激烈鬥爭,片面強調矛盾的調和,說“中和”是“大道之本”,認為歷史的進化,從根本上說是靠人們擴充仁愛精神、泯滅社會矛盾來實現的;隻講循序漸進,反對革命的突變。

  空想的”大同”社會學說 康有為根據“三世”說歷史進化論,把《禮記·禮運》中的“小康”“大同”,佛傢的慈悲,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糅合一起,創立瞭空想的“大同”社會學說。

  康有為認為,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將必然到達理想的“大同”世界。到瞭“大同”社會,國傢、傢族、階級(等級)、君主、貴族都不存在瞭;“大同”社會財產公有,人人勞動,生產高度發展,人們過著十分美好的生活。康有為認為,“大同”社會從根本上說,徹底實現瞭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民主、自由、平等、博愛諸原則。“大同”社會實質上是高度理想化瞭的資本主義社會。康有為雖然提出瞭“大同”社會的理想,但他並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道路。

  倫理思想 康有為的倫理思想是其改良主義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傳統的儒傢倫理思想與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混雜在一起的產物。

  康有為認為“免苦求樂”是人的共同本性,是支配人的行為、推動社會進化的動力,道德準則不過是“皆以為人謀免苦求樂之具而已矣”。在他看來,宋明理學宣揚的“存理滅欲”乃是“絕欲反人”的理論,根本違背瞭人的本性。他指出,人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而自由、平等、博愛是“天予人之權”,特別是博愛,植根於人的本性,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人道所以合群,所以能太平者,以基本有愛質而擴充之”。隻有靠博愛,才能去除各種界限,使自由、平等真正得以實現。康有為還提出“有私以害性”的觀點,並認為隻有在“大同”社會裡才能使人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勞動才會成為道德評價的標準。

  評價 康有為的思想,含有不少封建糟粕。他在論述“免苦求樂”人性論時,承認有一種先驗的善性“仁”;他一方面宣傳自由、平等特別是博愛的正義性,另一方面又肯定“愛有差等”的必要性。在當時反封建的現實鬥爭中,他反對人們用革命手段去沖破封建羅網。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終於墮落成為保皇派,否定自己早期思想中的進步成分,宣揚“尊禮讀經”,鼓吹建立“禮教”,極力維護封建綱常。但是他在早期對以程朱學派為代表的舊哲學的批判,對當時社會起瞭解放思想的作用。他的哲學思想為戊戌維新提供瞭理論依據,對改良派中許多人的思想有很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