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又名“經部”或“說經部”。釋迦牟尼去世後400年左右從上座部系統的說一切有部分出,是部派佛教18部或20部中最晚出的一派。經量部主張在經、律、論三藏典籍之中,應以經為正量,不依律和論,凡所援據,皆以經為證,以此立名而建立學說。其前驅者是原屬於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宣導者為北天竺呾叉始羅國的鳩摩羅多。後來鳩摩羅多被尊為經量部的祖師。經量部主要以《法句經》和《阿含經》為其學說的依據,主張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蘊)和認識的物件(處),不過是人人們思想和認識過程中的感覺材料,都是虛假的或唯名的,隻有人們的認識(界)才是實有的,而且是事物固有的體性。經量部還認為構成現實的“有情”,是生物機體內部存在著由受、想、行、識四蘊組合的“一味蘊”即生殖細胞,以它為根本進而長出“根邊蘊”(色)。一味蘊是一種細意識,其細微的程度是不可名狀的,可以稱之為“實我”,意即靈魂,通過實我而輪回流轉,永無止息。

  經量部雖然出自說一切有部,但它和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的主張是對立的,在理論上徹底改變瞭原始佛教原素和合學說的性質,成為大乘佛教法相唯識學派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