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總結俄國革命經驗,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戰略策略思想的著作。寫於1920年4、5月間,同年6月以單行本出版。中譯文載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列寧全集》第31卷。

  當時在共產國際的德、英等國的黨內,出現瞭一股反映小資產階級幼稚病的“左”的思潮,他們反對“領袖專政”,拒絕議會鬥爭形式,主張退出工會,反對任何妥協。列寧這部著作就是為瞭批判上述思潮而作的。全書共10章,前4章總結俄國三次革命的經驗,特別是在反對“左”右傾機會會主義鬥爭中取得革命勝利的經驗,第5至第9章著重運用佈爾什維克克服“左”傾機會主義的經驗來批判德、英等國共產黨內的“左”傾錯誤,最後一章是結論。在批判這些錯誤中,列寧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具體闡明瞭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的一系列基本原則。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手稿之一頁

  著作中指出,必須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來制定戰略策略的原則。在采取任何政治行動之前,必須對各個階級的力量對比及其相互關系作出嚴格的客觀的估計,而決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

  著作中指出,必須堅持一般規律與民族特點相統一的原則。俄國三次革命的經驗,既有普遍意義,又有民族特點,各國共產黨既不應忽視,也不能照搬。要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具體運用到每個國傢的民族特點上去。這種特點各個國傢各不相同,要善於研究、探求和揣測這種特點。

  著作中指出,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鬥爭形式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退出反動工會”、“不做任何妥協”、“拒絕議會鬥爭”,是過左的口號。既要堅持無產階級立場的原則性,又要堅持鬥爭策略的巨大靈活性。要學會掌握一切鬥爭形式,善於變換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決不能在實際鬥爭中采取千篇一律、死板劃一和彼此雷同的策略。既要善於進攻,又要善於妥協,善於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著作中指出,必須堅持既反右又反“左”的原則。既要同當時的主要危險──右傾機會主義鬥爭,又要防止和反對“左”傾教條主義的抬頭。

  著作中關於領袖、政黨、階級、群眾間的相互關系的論斷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著作中認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比較穩固的領袖集團來主持的。不應當象“左派”共產黨人那樣,把黨的領導說成是所謂的“黨的專政”、“領袖專政”,而把黨同工人階級對立起來,把領袖同黨對立起來。

  這部著作是“實際運用辯證法”的典范,是十月革命後列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