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傢。字璱人,號定盦,一名易簡,字伯定,又名鞏祚。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1792.8.22)生於浙江仁和(今杭州)。他出身於官宦世傢,自幼從外祖父段玉裁學習文字學和漢學。由於受社會危機的刺激,他在青年時期即“貫串百傢,究心經世之務”。後受清代經學傢劉逢祿(1776~1829)等人影響,研究《公羊》“微言大義之學”。此外,他還從江鐵君等人學佛,信奉天臺宗。他26歲中舉,後來屢次落第,到37歲才考中進士。在官場中他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等等職,都是“冷署閑曹”。道光十九年(1839)辭官回原籍。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1841.9.26)卒於丹陽雲陽書院。

  清朝封建統治到瞭嘉、道年間,已陷入嚴重危機。對此,龔自珍指出,這時的社會,表面上象是太平“盛世”,實際上是處於大亂將至的“衰世”,整個社會呈現出一幅“日之將夕,悲風驟至”的可怕景象。他寫詩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打破這個死氣沉沉的局面。為瞭挽救當時的社會危機,龔自珍勸告統治者主動進行改革,說“一祖之法無不弊,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勍改革,孰若自改革”。建議在經濟上按宗法關系分配田土,解決土地過分集中的問題,以緩和階級矛盾;政治上改革一些弊政,以利於發揮官吏的積極性。龔自珍還曾積極支持林則徐反對外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侵略。

  龔自珍的哲學思想比較復雜,充滿矛盾。他雖然批判瞭神秘的陰陽、五行說和天人感應說,認為天象皆有一定規律,但又相信天有意志,並肯定鬼神的存在;他強調“人”的作用,堅決否定“聖人”和天理創造和主宰世界的論調,但又錯誤地認為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宇宙間的一切都是“人”自我創造的。在認識論上,他把“知”與“覺”截然分開,認為“知”是對客觀具體事物的認識,是“有形”的,“覺”是先驗的認識,是“無形”的。他批判先驗的性善論,以為人性無善惡,善惡是後天環境造成的。這一思想,後來未能貫徹到底,而與“佛性”混為一談。龔自珍註重《周易》的窮變通久論和《公羊》“三世”變易觀,認為社會歷史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循著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或治世──衰世──亂世的軌道不斷地變化的。但他把社會歷史的變化隻看作是“漸”變,而且是“初異中,中異終,終不異初”的單純循環。他的整個宇宙觀屬於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其中包含有若幹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思想成分。

  龔自珍以“開風氣”自任,對中國近代謀求改革的思想傢有較大的影響。梁啟超曾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傢,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

  龔自珍的著作輯成專集的,有自刻本《定盦文集》,吳刻本《定盦文集》、《續集》、《補》,朱刻本《定盦文集補編》,風雨樓本《定盦別集》,娟鏡樓本《定盦遺著》,國學扶輪社本《定盦文集》、《續集》、《補編》、《補》、《拾遺》。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龔自珍全集》比較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