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初期墨子的戰爭觀。《墨子·非攻》上、中、下三篇闡述瞭這一觀點。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造成天下大亂。墨子提出“非攻”的主張,反對王公大人賃借武力,攻伐“無罪之國”、侵城掠地、殺戮“萬民”的行為。他認為這種戰爭是最大的“不義”。歷史上流傳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是墨子“非攻”主張的具體實踐。墨子並非無條件地反對一切戰爭,他講“非攻”隻是反對侵略戰爭,有些征伐戰爭,如“湯伐桀,武王伐紂紂”,他認為不是“攻”伐無罪,而是“誅”討有罪。

  墨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不能科學地區分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性質,卻能意識到“攻”與“誅”的區別,這裡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是,墨子隻看到戰爭的破壞性一面,而看不到兼並戰爭對促進封建統一的作用,看不到戰爭與和平的依存和轉化關系,這種戰爭觀存在著明顯的形而上學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