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吠檀多經》、《廣博經》。“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終結”,特指奧義書而言。《梵經》是對奧義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故得此名。此經專門探討梵的本體及其體現的原理,故又稱《有身彌曼差經》。傳說作者是一名叫跛陀羅衍那的吠檀多論師。他的生平和他這部作品的年代,俱無資料可考。多數學者推論,《梵經》是在西元200~400年間寫成的。

  《梵經》由555條格言式的短經文組成。全書共分4 章:①通諸義篇,概括奧義書時期諸傢關於梵的學說,,融會貫通,納入一個比較完整的梵我同一的唯心論體系;②無相違篇,批評數論、瑜伽、勝論佛教和耆那教的觀點;證明吠檀多學說與吠陀的一神論不相違背;③修習因篇,陳述修習各種通往梵境的禪法──因;④成就果篇,說明由於堅持對梵的內在反思,悟徹梵我,證得解脫道果。這些內容總攝瞭奧義書的精髓,使《梵經》能與奧義書、《薄伽梵歌》並列,構成所謂吠檀多哲學的三基礎。

  《梵經》集中闡明梵、我、幻三者不一不異的哲學原理。吠檀多哲學傢在關於本體──梵的問題上,觀點基本一致,但在梵與我、梵與幻的關系上有分歧,結果產生瞭十多個吠檀多支派。各支派按自己的見解宣講、註解《梵經》,相互爭鳴。其中主要的3傢註解是:①商羯羅的《有身疏》,闡述吠檀多“無差別不二論”;②羅摩奴阇的《吉祥疏》,闡述吠檀多“差別不二論”;③摩陀婆(1199~1278)的《梵經疏》,闡述吠檀多“二元論”。(見吠檀多派)

  在印度,《梵經》是一部重要的哲學教科書,印制甚多。就版本而言,以浦那、孟買和貝拿勒斯3地刊行的梵文文獻叢書本較為流行。此書言簡意賅,晦澀玄奧,通常與註釋編在一起出版。《梵經》以其精致、獨特的唯心論哲學內容而受到古今哲學傢的註意。它已被譯成多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