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檀多唯心主義哲學的3個重要概念。

  梵、我、幻這3個詞最早見於《梨俱吠陀》,但它們的哲學內涵和在哲學上的相互關係到奧義書時期,才比較明確和系統化。根據奧義書,“梵”是宇宙的本原,生命的基礎:“我”是靈魂,是梵的不可分的部分。二者的關係,猶如火星與火。這就是說火星來源於火,與火同一同體;我來源於梵,與梵同一同體;梵我──如之體,不生不滅,無去無來,恒新恒舊,常存永在。“幻”是梵我本體的外在幻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幻現為主觀世世界,產生生物界的生命,即個我或個體靈魂;一是幻現為客觀世界,產生非生物界的物質現實。生命受著行為與輪回的束縛,雖然這些束縛亦是幻象。幻畢竟是現象,虛妄非真;梵才是本體,如理實在。眾生惑於“無明”(原初妄念),以幻為真,以虛為實,如認繩為蛇,以貝殼當銀片,所以隨業流轉、輪回不息。然而,一旦瞭幻歸真,合我於梵,證悟絕對的“大我”,則生死頓止,永獲解脫。

  從梵的方面說,吠檀多哲學是一種客觀唯心論;從我的方面說,它是一種主觀唯心論;而按梵我同一說,則又是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二者的和合論(見吠檀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