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傢創始人孔丘思想的資料集,儒傢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有關《論語》的編輯者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孔丘弟子編輯,由再傳弟子增訂。《論語》的結集、流傳、改編、定型經歷瞭相當長的時間。西漢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和《古論語》31篇三種抄本流傳,漢元帝時張禹編成《論語章句》(即《張侯論》),逐漸取代三傢。後經東漢漢經學傢的多次改編,直到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語》、《古論語》為之註解,《論語》才基本定型。現行《論語》20篇,共1.2萬字,因編輯體例所限,資料十分分散。

  《論語》內容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論及如何立身行事,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其中仁是一貫之道。孔丘把仁緊扣在禮上,以實現仁的政治目標;把仁根之於孝上,以健全仁的倫理體系;用仁統攝義禮忠信,以完成仁的教育。其仁的精神,融人倫道德、政治於一爐,撮己、人、傢、國、天下為一體,將孝悌忠信的道德觀念擴大到政治關系之中,構成一種宗法制的倫理、政治思想體系。

  《論語》被漢人尊為“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舌”,南宋朱熹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使《論語》在儒傢經典中的地位益高。它對中國封建政治、文化影響至深。在國際上其譯本之多,流傳之廣僅次於《聖經》。《論語》研究業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論語學”。古今中外有關《論語》的研究和論釋著作多達3000多種。中國的重要註釋本有三國時期何晏的《論語集解》,南朝皇侃的《論語義疏》,北宋刑昺的《論語註疏》,南宋朱熹的《論語章句集註》,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以及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