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日本德川時代中期的思想傢、醫生。幼名三之丞,號確龍堂良中。他的生平不詳,有多種說法。關於其生年,有1701、1703、1707年等不同的推斷。出生地,一說是江戶(今東京),多數學者認為是出羽國久保田(今秋田市)。1744~1756年昌益在八戶一帶行醫;1752~1755年完成他的主要著作。據說1762年卒。1899年左右,他的代表作之一《自然真營道》的手稿被日本學者狩野亨吉發現,從此他才開始被重視。

  昌益的宇宙觀觀是氣一元論。他自造瞭一套術語,例如把天叫做“轉”;他講的“定”,有的學者認為是“地”,有的則斷定是“海”。昌益宣稱,宇宙萬物都是一元的氣構成的:日、月、星、辰是天上的一氣進退和退進凝聚而顯現的,木、火、金、水是中土的一氣凝聚而形成的;人的身、心也充滿一氣;一氣運行的方式有“通”、“橫”、“逆”3種;“通氣”成為天、海、人,“橫氣”變成大地和鳥、獸、蟲、魚,“逆氣”化作谷物和草、木;天、地是無始、無終,沒有開辟,不會消滅的;陰、陽是一氣進、退的別名。

  昌益還提出“土活真”、“互性”等范疇。“土活真”,又叫做“活真”、“真”、“中真”、“一真”,在昌益的思想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被視為土的精氣、宇宙萬物的本原。它本身是永遠流動、運行、生生不息的氣之運動,而非有形的存在。昌益有時把“真”註釋為“魂”;有的日本學者把“土活真”理解為“根本的實在”。“互性”指具有相反相成性質的東西結合成為一個整體,譬如,明暗、善惡都是互性。

《自然真營道》大序的封面和內容的一部分

  昌益賦予“自然”概念以特殊的涵義。他認為“轉定”就是整個自然;“自”是“五”,“然”是“行”,自然是五行的尊稱,五行是一氣的進退;“五”是一氣的根源──土氣本身,“行”是其他四氣──木、火、金、水的運行;所謂“自然而然”,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土(“土活真”)自己運行而變化,展開為木、火、金、水四氣。“自然”因而也就是“自行”。昌益自然觀的另一個基本概念是“道”。在他看來,“道”就是自然之進退的一氣,這種自行進退的氣不停地運行,充滿整個宇宙;“道”就是“滿”。

  昌益活動的時期,正是日本封建社會開始崩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正在萌芽的年代,當時農民的生活日益困苦。昌益對農民表示深切的同情,並且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以關於人類應該絕對平等的觀點作為主要指導思想,擬出一個改造社會的計劃。他的理想社會是所謂“自然世”(“自然神世”),在那裡,“自然的人”直耕(直接參加農業生產),直織,豐衣,足食,無欲,無貪,無上、下,無尊、卑,無貧、富,無聖、愚,無盜賊因而無刑罰,既無知識也無說教,既無歡樂也無痛苦,既無色情也無戰爭。他認為,日本古代存在過這樣的社會,是聖人使“自然世”墮落為“法世”。他所謂的“法”(“私法”),是指不耕貪食之徒、古代中國聖人和印度釋迦牟尼為瞭私利私欲而建立的制度,“法世”指現存社會。昌益抨擊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回到“自然世”去。昌益還批判儒學、佛教和日本的神道教。他斷言聖人和釋迦是萬惡之本。但他稱贊孔子的弟子曾參是不受祿而躬耕的“真人”、“正人”。

  昌益有些思想缺乏具體的分析和充分的根據;甚至牽強附會,一些見解或批判陷於武斷。例如,他錯誤地認為儒學的智、仁、勇三德,佛教的三尊、三世,神道教的三神社,老子的“三生萬物”命題等,都出自《易經》的三陰、三陽,而籠統地加以批判。他對文化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宣稱文字、書籍和學問是天下的災難;音樂是大亂的根源,並把恢復“自然世”的希望寄托於“正人”的出現。

  昌益雖然批判老子和莊子,但他的思想卻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他的許多觀點來自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有的則認為,他的思想主要淵源於中國的道傢。昌益的主要著作還有《統道真傳》。

《統道真傳》中的米粒與人體的比較圖

  學術界對昌益的評價有很大分歧,有的學者認為,他的哲學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的因素;有的斷言他的自然觀是唯心主義的。昌益的著作過去傳世不多,有些哲學史傢根據他的一部分論述,說他是富於獨創精神的、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思想傢。近年昌益的著作陸續翻印、出版,有的學者在研究瞭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以後,認為他隻是一個二、三流的鄉村學者。

  

參考書目

 野口武彥:《日本の名著》第19卷《安藤昌益》,第3版,中央公論社,東京,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