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中國三國時期政治傢和軍事傢。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東南)人。東漢末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躬耕於野,不求聞達”(《諸葛亮集·進諸葛亮集表》),人稱“臥龍”。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請其出山。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前出師表》),幫助劉備建立瞭蜀漢政權,身任軍師,丞相。劉備卒後,輔佐後主劉禪。曾六出祁山,志在統一,未能成功。234年8月卒於北伐軍中,謚“忠武侯”。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在政治上主張統一。他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瞭成就霸業、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目標,其方針策略是:占據荊州、益州,整修內政,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聯孫吳,北抗曹操,逐步統一中國。這個計劃表現瞭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在政治思想上,諸葛亮兼具儒法,雜以道傢。認為法治是治國之本,整治混亂的秩序,必須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法行則知恩,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答法正書》)。至於如何實行法治,他認為:①賞罰要公平。賞不可虛設,罰不要妄加;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②“私不亂公”。不能用私情來枉法,內外如一,親疏不別,鐵面無私,秉公辦事。③執法要以身作則。執法人的一言一行,人們有目共睹,要做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身正才能令從。諸葛亮以揮淚斬馬謖的實際行動為他的法治主張樹立瞭威信,使蜀國“風化肅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諸葛亮在厲行法治的同時,也主張為政以德,將德政視為“安民之本”,提出瞭“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便宜十六策》)等政策。他還吸收瞭儒傢的倫理道德思想,認為“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成矣”(同前),把維護和鞏固君臣、父子、夫妻等倫理關系作為治理天下的重要政治000原則。為瞭正綱理紀,他比較強調“順天”和“忠君”。上順天,下忠君,這是諸葛亮終身奉行的政治信條和行為準則。他還汲取瞭某些道傢思想,主張“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同前)。在個人生活和志趣方面,他受到道傢淡泊無為思想的影響。

  諸葛亮利用其剛柔相濟、德刑並施的政治思想,有效地治理瞭混亂腐敗的蜀國。他對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瞭有益的貢獻。他的恩威並用思想在後世影響很大。他一生絕對忠於蜀漢小朝廷和劉氏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後世統治者樹為典型的忠臣形象。因為他忠誠,克己奉公和足智多謀,也受到民間百姓的推崇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