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既是英國社會政治鬥爭的產物,也是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

  背景 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是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主流,它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不同,表現出鮮明的自由主義特徵。它以財產權為核心的天賦人權理論為出發點和理論基礎;以論證資產階級所要求的自由和法治為為核心內容;以要求限制(而不是取消)王權和政府權力,建立議會主權的君主立憲制為政治目標。但這一時期的階級關系復雜,階級鬥爭激烈,不僅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保皇派進行鬥爭,而且革命陣營中代表資產階級不同階層的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以及代表城鄉貧民的掘土派之間的政治思想鬥爭也在進行。

  保皇派的政治思想 由王室、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組成的保皇派,以君權神授理論為武器,為封建制度辯護。其思想代表是R.斐爾默。他在《論父權、國王的自然權力》一文中,以《聖經》的觀點為依據,試圖證明國王的權力來自亞當的父權與統治權,是天賦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在為封建專制制度辯護的同時,他攻擊建立在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基礎上的人民主權理論,反對資產階級革命。

  長老派的政治思想 長老派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利益的政治派別。他們同封建貴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不滿國王的宗教政策,反對恢復天主教的勢力,主張政教分離。他們反對廢除君主制,隻想通過國王實行某些改革,以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當革命超出他們的目標時,便與封建王權妥協、勾結,以維護和平、秩序為理由,主張剝奪人民的革命權利。

  獨立派的政治思想 獨立派是代表中等工商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政治派別。他們反對長老派保守妥協的立場,主張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取消封建特權,建立自由的共和國。其政治思想的代表是J.彌爾頓和J.哈林頓。彌爾頓認為,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言論、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他提出人民革命思想,認為英國人民廢黜暴君是合理合法的。他主張建立議會主權的共和制,並實行地方自治,用地方權力限制中央權力以防止政府專制。哈林頓提出政府應進行土地制度和選舉制度的改革,壯大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以擴大共和國的民主基礎。他還以“均分”與“選擇”原則為基礎,提出建立兩院制議會的主張,並提出實行議員輪換制的設想。

  平等派的政治思想 平等派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利益,是1647年從獨立派中分裂出來的政治派別。J.李爾本是主要代表。他認為生命、財產和信仰、言論自由是人的天賦權利,人人都是平等的,國傢權力來自人民,屬於人民,革命的目標是要實現政治平等。他將獲得沒有財產資格限制的普選權看作是實現政治平等的主要途徑。但他反對取消私有制,並將實現平等的希望寄托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把持的議會上。

  掘土派的政治思想 掘土派是由對革命和新統治者感到失望的城鄉貧民於1649年4月組成的一個更激進的派別。他們要求廢除私有制,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實現社會政治平等、財產平均;宣傳原始共產主義的平均思想,並企圖通過集體開墾公有土地來實現這種主張。代表人物是G.溫斯坦利。溫斯坦利認為真正的自由來源於土地使用權,人民不僅應有普選權,而且應普遍得到土地。他還用法律的形式制定瞭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共和國的理想方案。

  霍佈斯和洛克的政治思想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還出現瞭兩位傑出的政治思想傢T.霍佈斯和J.洛克。霍佈斯在《論公民》、《利維坦》等著作中,系統地闡述瞭人性論,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等思想,論證瞭國傢的起源、性質和目的,成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的開創者,但霍佈斯擁護專制王權。他在政治理論上的矛盾,是英國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既要求一定程度的政治變革,又與封建王權妥協的態度的反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瞭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在理論上既需要為新建立的政治制度提供辯護,又需要對革命時期的各種思想進行廓清和總結,承擔這一任務的是洛克。他在《政府論》等著作中,對以斐爾默為代表的保皇派的君權神授理論進行瞭系統的批判;用“勞動起源論”為私有制的合理性進行辯護;在批評、改造霍佈斯政治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天賦人權理論、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思想,系統地闡述瞭資產階級的自由、法治和分權的主張,論證瞭君主立憲制的合理性。洛克政治思想中鮮明的自由主義觀點,使他成為近代西方自由主義的創始人。

  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不僅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政治思想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19世紀乃至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也有深遠的意義,在西方政治思想的歷史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