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論書。一名《菩提道炬論》。為阿底峽集龍樹、無著、佛陀跋陀羅各傢學說大成之作。闡述佛教修習的總過程,強調修習佛法要依“三士道”的修行次第,循序漸進。修法者要通過“發菩提心”、“嚴持戒律”、“修習止觀”、“福慧雙修”等各個顯宗階段,在圓滿修持的基礎上,方可轉入密宗修持而達到“即身成佛”境界。全系頌文,句義簡明,影響頗大,被認為在當時對藏傳佛教起瞭“祛邪顯正”的作用。為噶當派的主要論典之一。

  全論共六十九頌半。除第一頌為禮禮敬三寶和最後一頌為述造論緣起外,餘均為正論,主要闡述從因至果的修行過程,總攝11世紀以前一切佛經要義,從廣度和深度闡述瞭空有兩宗的修法,為通達一切經論意趣的鑰匙。它系統地對佛教教義和修習方法作瞭判釋,不僅成為當時西藏佛教界人士學佛修行的準繩,而且也為噶當派的建立奠定瞭思想基礎,對藏傳佛教有深遠影響。後阿底峽與格瓦洛錐合作,將此論由梵文譯成藏文,廣傳藏族地區。噶當派的卓壟巴(原名羅追迥乃)曾依此作瞭《道次第廣論》和《教次第廣論》。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則依此論作《菩提道次第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並有不明作者所撰德格版《菩提道燈論釋難》,班禪善慧法幢撰的紮什倫佈版《菩提道燈論釋》,紮迦喇嘛撰的甘孜版《菩提道燈論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