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工人運動中流行的一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改良主義的政治思潮,各國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和工黨的思想體系。1951年後又稱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繼承瞭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並力圖把兩者結合起來。它強調不僅要爭取和擴大傳統自由民主主義在政治上的成果,而且要解決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剝削、貧困、失業等。它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和壟斷的資本主義持否定態度,要求按社會主義原則改造資本主義社會,但反對把暴力和革命作為社會變革的工具。社會民民主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內容很不相同。

  “社會民主主義”一詞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歐洲大陸的工人運動中。它把“社會”一詞附加在當時流行的“民主主義”概念上,用來表達激進民主派在爭取民主的鬥爭中,把政治改革與有利於勞動群眾的社會改革結合起來的要求,它是傳統民主主義的引申。這個概念在參加1848年革命的工人群眾中廣為流傳。到瞭19世紀60年代,社會民主主義成為工人政黨的綱領。第二國際所屬各黨一般都稱為社會民主黨。這一時期的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上一致。第二國際後期,社會民主黨發生分化。以В.И.列寧為代表的左派堅持暴力革命原則,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的右派走上瞭改良主義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第二國際左派從社會民主黨中分化出來,建立共產黨。他們拋棄瞭社會民主主義概念,采用共產主義概念。右派和中派在20世紀20年代初合並,建立社會主義工人國際,仍然使用社會民主主義名稱。從此,社會民主主義成為與蘇聯共產黨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和改良主義的代名詞。它反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批評蘇聯沒有民主,扼殺自由,力圖走一條在資本主義與蘇聯社會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恩施坦、K.考茨基、E.F.M.德賓、H.德曼、H.J.拉斯基。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思潮進行瞭堅決的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民主主義有瞭進一步發展。1951年,原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成員建立瞭社會黨國際。社會黨國際的綱領性文件《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和任務》(1951),第一次正式把“民主社會主義”作為政治綱領。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繼續和發展,它被社會黨國際各黨所遵循。主要思想代表有:奧地利的B.克賴斯基、德國的W.勃蘭特、瑞典的O.J.帕爾梅、法國的F.M.M.密特朗、英國的C.A.R.克羅斯蘭。民主社會主義主張意識形態多元化,拒絕把任何一種思想體系作為唯一真理,反對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它放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主張通過議會道路,平穩地進行社會變革;它放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把無產階級政黨改變為人民黨,主張實行多黨制。其目標是走第三條道路,具體內容是實現自由、平等、正義和互助。它幾乎承認所有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基本價值,把自由和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主張擴大自由民主權利。同時,它堅持政治民主必須與經濟民主和社會民主結合起來。要求建立一種在社會監督之下的經濟制度,通過將關系國計民生的部分企業收歸國有、國傢限制和調節私人資本、實行福利國傢政策、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措施,使經濟為全社會服務。保障人民的社會權利,消除性別、社會集團、城鄉、地區和種族之間的歧視。80年代末以來,東歐局勢急劇變化,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進一步擴展,在一些國傢又成為對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思潮。

  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國際成員以西歐為主,遍佈世界各地。在西歐多數國傢,是主要政黨。在它們單獨執政或參政期間,按民主社會主義原則對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瞭一些改革,但沒有也不可能根本改變資本主義國傢的性質。在這些國傢中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階級對立狀況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