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大國為瞭實行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競相增加、提高軍事裝備的數量和品質,並向高技術領域發展的特有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在英國和德國之間進行海軍競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主要在美、蘇兩國之間進行,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①常規武器競賽。戰後美、蘇在冷戰中大規模加強常規軍備。在陸軍方面,雙方都致力於坦克的換型和性能的提高,以及反坦克作戰能力的提高。在海軍方面美國優勢逐漸衰落,70、80年代蘇聯建造瞭700多艘各型軍艦艦,美國在同一時期隻建造瞭377艘;蘇聯的遠洋航行能力亦大大加強,但美軍保持瞭強大的海軍航空兵力量。在空軍方面,美軍在飛機性能、載荷量、航程和全天候作戰能力及電子對抗能力等方面占優勢。80年代期間,蘇聯以平均每年750架的速度更新現役飛機,飛行性能大有改進。美蘇研制發展新式武器進行更新換代的間隔不斷縮短。突出的是美蘇競相提高通訊(communication)、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情報(information)的電子技術,即C3I系統,美國居領先地位。

  ②核武器競賽。進入70年代,美、蘇雙方在核武器方面展開激烈競賽。到1987年底,美國擁有2.6萬個核彈頭,爆炸總當量為47.41億噸TNT;蘇聯擁有2.2萬個核彈頭,爆炸總當量為75.25億噸TNT。美、蘇共擁有世界核彈頭庫存總數的97%,總爆炸當量相當於投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的100萬倍,可以摧毀地球數十次。同時雙方在核武器運載工具、多彈頭分導、潛艇發射戰略核武器等高技術領域的研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③太空武器競賽。空間技術從開始就與軍事緊密聯系,80年代科技發展使美蘇軍備競賽轉向太空和其他高技術領域。太空武器主要包括反彈道導彈和反衛星定向能武器,如高能激光、粒子束以及用於軍事目的的太空站等。1983年3月美國總統R.W.裡根提出“戰略防禦倡議”,亦稱“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是建立以衛星為基地,以激光、粒子束為武器,分階段攔截、摧毀敵方來襲導彈的一個龐大的防禦體系。蘇聯也在加緊研制粒子束武器,太空站的軍事應用則早已開始。

  軍事預算的迅速增長、武器質量性能優勢的爭奪以及軍事戰略的不斷變化,是美、蘇軍備競賽的主要特點。1983年世界軍費約為8000億美元,1985年高達9700億美元,美、蘇兩國各占1/3。70年代美、蘇核武庫相繼飽和,進而轉向在提高性能質量方面爭奪優勢。80年代以空間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使軍事戰略由確保摧毀轉為確保生存。

  90年代世界經濟不斷國際化、各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加強,以及由於美、蘇政治戰略的調整,帶來瞭國際局勢的緩和,使軍備競賽的勢頭趨緩。在實現實質性裁軍的同時,美、蘇的競爭更多地轉向瞭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方面。但美國依舊發展瞭如隱形飛機等的新式武器裝備。1991年蘇聯解體,持續40多年的美、蘇軍備競賽結束。但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軍備競賽出現瞭一些新特點,地區間的中小國傢為推行地區霸權主義,大力加強軍備,造成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成為影響國際和平的一個因素。

  軍備競賽的主要根源在於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政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都主張制止軍備競賽,爭取全面徹底裁軍,以確保世界和平。

“星球大戰”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