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時所採用的科學方法。行政決策具有層次性,決策者必須依照不同層次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運用適當的方法,使行政決策具有正確性和科學性。20世紀40年代,美國政治學者J.A.羅賓遜首先提出一般決策方法,他主張廣泛搜集歷史資料結合現實情況決策。稍後,美國蘭德公司開始在決策中採用臺爾斐法,決策者請專傢組對行政問題提出意見,對決策進行評估,通過比較選出較優的方法。50年代前後,美國行政學傢H.A.西蒙曾採用運籌學和電腦解決決策問題。60~70年代,類比模型法進入行政政領域後,為決策的制定和驗證提供瞭新的方法。自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開創新經濟學說後,宏觀決策方法被廣泛應用到行政決策中來,為行政決策方法開辟瞭廣闊的道路。

  決策方法的種類較多,隨著決策技術的不斷提高而日益豐富,主要的包括以下幾種。

  一般決策方法 適用於各種決策而無特殊的要求。有適用於整個決策過程的方法,也有僅適用於某一階段決策的方法。常用的一般決策方法有:①經驗資料法。同類行政問題有相似之處,決策者可以憑借以往的經驗,並搜集相關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料,獲得有關的事實和數據,根據現狀作出決策。此法有較強的實用性,但往往對問題的發展缺乏遠見。②邏輯推理法。決策者通過對行政現象的性質、產生原因和發展經過等因素的瞭解,推斷出對另一類似現象的認識,從而制定出相應的行政決策。此法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但不能作無條件的推理。③典型調查法。決策者對行政問題有概貌瞭解後,從中選出若幹有代表性的對象,通過系統深入的典型調查,作出有規范意義的行政決策。此法關鍵在於選好典型和確定抽樣數量,以免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技術決策方法 指具有特殊要求而技術性較高的決策方法。科學決策常常不是用一般決策方法所能解決。它涉及數學模型、形態模型等問題。主要技術決策方法有:①數學分析法。決策者對行政問題作定量研究,首先把問題全部進行量化,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數學模型通常有兩種:一是描述某一行政活動的發展規律,如多因素構成的行政服務排隊模型;一是描述某一行政問題的因果關系,如有因果關系的社會人才供求模型。根據模型進行運算和推導,獲得精確的計算結果,然後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此法采用定量分析較為客觀,但應用時須具備數學條件。②模擬模型法。決策者對實際行政系統作出模擬,通過對模擬模型的分析研究,認識實際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對行政決策進行模擬,經實驗認為符合實際要求後,根據模擬決策作出正式決策。此法對特定決策較為適用,但須具備較詳實的數據,並借助計算機完成。

  宏觀決策方法 指層次較高、范圍較廣、時期較長的決策方法。宏觀決策要求決策者高瞻遠矚,總攬全局,綜合分析。常用的宏觀決策方法有:①總體目標法。即由組織成員共同參與制訂和實現總體目標的決策方法。此法強調建立一個共同的總體目標,註重組織高層的指揮和領導作用,通過組織自上而下的逐級化解和落實總體目標,並分層保證實施一體化的目標,以及加強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鼓勵組織的發展和變革,最終實現行政決策。此法關鍵在於提出總體目標,強調組織的整體意識和組織成員的共同參與。②系統分析法。決策者把行政當作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決策時既要看到整體對組成部分的作用,又要強調系統與社會環境的關系,通過系統與社會環境間的物資、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使決策發揮最大的系統效益。此法註重系統分析,強調系統各部分的協調關系。③綜合平衡法。決策者從宏觀上指導、控制和保持各部分決策的綜合平衡。宏觀決策大都涉及多方面。對決策者來說重要的是力求相互間的協調、一致和平衡,包括靜態與動態發展的平衡、投入與輸出資源的平衡、消耗與收益之間的平衡。這隻能做到綜合和大體上的平衡,而不是逐個項目上相對應的絕對平衡。④戰略規劃法。為實現某一遠大戰略目標而制定的較全面、較長期的規劃。常由一系列決策構成分期、分項規劃。為瞭實現規劃的戰略總目標,必須按照各時期,各項目標,對資源使用分配作出適當有序的安排。戰略規劃是日常管理決策的重要基礎,它在宏觀決策中具有關鍵性和綱領性的意義。此法要求決策者周密考慮,詳細測算。

  行政決策方法是實現行政決策的必要手段。行政決策能否有效實現,取決於行政決策的方法是否正確。行政決策本身是個不平衡的系統。由於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行政決策方法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常常需要幾種方法配合進行。選擇行政決策方法要有嚴格的針對性,高度的適應性和適當的靈活性。

  

參考書目

 R.C.Ford and U.P.Heaton,Principels of Manage-ment: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Reston Publi-shing Co.,Reston,1980.

 H.A.Simon,The Shape of Automation for Men and Management, Harper and Row,N.Y.,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