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反對外來侵略者鬥爭中要求實現民族獨立,並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傢或聯邦的政治主張和運動,以後也指中東各阿拉伯國傢謀求政治上協調一致的運動。

  16世紀後,阿拉伯各國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基於阿拉伯人民具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因素,宣導阿拉伯國傢實現獨立和統一,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泛阿拉伯主義因而產生。西方殖民主義者侵入中東、北非後,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反對殖民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過程中,發展和充實瞭泛阿拉伯主義。其基本主張是:①擺脫異族統治和殖民壓迫,阿拉伯人應當在團結鬥爭中實現民族獨立;②在民族獨立的基礎上,獨立的阿拉伯國傢聯合組成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傢或聯邦;③阿拉伯國傢之間加強團結和合作,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傢主權,協調彼此政策和實際活動。早期的阿拉伯統一運動,如:19世紀初埃及國王穆罕默德·阿裡出兵阿拉伯半島,抗擊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漢志國王麥加謝裡夫侯賽因·伊本·阿裡曾期望建立一個以哈希姆傢族為核心的大阿拉伯國傢,與敘利亞民族主義者聯合舉兵反抗土耳其。戰後英、法兩國以“委任統治”方式瓜分瞭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地。20世紀20年代,內志國王伊本·沙特排除英國的幹預,經過多年征戰,基本統一瞭阿拉伯半島,於1932年建立瞭沙特阿拉伯王國。在反對英、法“委任統治”,及以後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保衛巴勒斯坦人民正義事業的鬥爭中,阿拉伯國傢進一步加強瞭團結協作,促進瞭阿拉伯統一運動的發展。40年代後,各阿拉伯國傢相繼獨立,阿拉伯統一運動進入瞭新的高潮。1945年3月,7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傢組成瞭阿拉伯國傢聯盟,其成員國後來發展到22個,聯盟內還成立瞭各種委員會,以處理、協調各成員國之間的事務和利益。20世紀50年代以來,阿拉伯世界對正式組成統一聯合實體進行過一系列嘗試,如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58年2月~1961年9月)、阿拉伯聯邦(1958年2~7月)、阿拉伯共和國聯邦(1971~1972)、摩洛哥-利比亞聯盟(1984~1986年8月)等,但因為內部糾紛和各種復雜因素,大多難以久存。在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傢園、反對以色列侵略阿拉伯領土的鬥爭中,阿拉伯國傢采取瞭團結一致的行動,最終使巴勒斯坦國於1988年成立。此外,1981年成立的海灣阿拉伯國傢合作委員會,在協調6個成員國之間的關系上起瞭積極作用。

  泛阿拉伯主義的影響促進瞭阿拉伯國傢的獨立,維護瞭國傢主權,協調瞭彼此之間的某些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