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學概念,又稱濕邪。濕邪致病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濕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多發生在夏秋之交,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或環境狀態會使正氣虛弱或體質濕盛的人發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濕便成為致病的因素,屬六淫之一。內濕則指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臟生理功能失常、體內水濕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狀態的性質。外濕與內濕雖有不同,但兩者在病證表現上有共同的特點,且在發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外濕致病,易傷及於脾臟,使濕濁內生,而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又易招致外外濕侵襲。

  無論外濕或內濕,都有阻遏氣機、傷人陽氣和侵襲脾臟的特點。在病證上又都具有沉重、穢濁、粘滯等特性。沉重是指感受濕邪後,患者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關節疼痛重著等癥狀。這是因為濕邪侵襲肌表,留滯於經絡關節,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礙,營氣和衛氣不能調和的緣故。穢濁多指濕邪致病後,人體各種分泌物穢濁不清,如面垢多眵,大便溏瀉,下痢膿血粘液,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粘滯一指因感受濕邪而引起的病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一指病灶部位多潮濕不凈,排出物粘滯,舌苔膩,脈濡等。此外,濕邪致病還多見於人體下部,如婦女白帶增多、淋證、泄瀉、痢疾等,水腫也多以下肢較為明顯。

  外濕致病,多因患者傷於霧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業,或涉水淋雨,或居於潮濕之處而得。發病有由表入裡的傳變規律,因病變部位的不同而癥狀各異。淺則傷人皮肉筋脈或流註於關節,深則可入臟腑。如濕鬱肌表,可見惡寒無汗,發熱體酸,頭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癥,濕阻經絡,則肢體重著酸痛,或經脈縮短、拘急或痙攣等癥狀;濕著筋骨成為濕痹,又可見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癥狀。外濕侵襲人體,還常兼有風、寒、暑、熱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機特性,臨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診斷,以為治療依據,如寒濕相兼、風濕相兼、濕熱相兼,或風寒濕三者相兼等。

  內濕可因外濕侵入人體,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稱為濕困脾土。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因脾主運化,與人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輸佈密切相關,脾臟虛損,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則人體內水液聚而成濕,甚至積而成水。內濕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痞滿,嘔吐痰涎,便溏泄瀉,或尿少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等癥狀。內濕在人體內還可進一步演變發展。如上入胸膈,則可形成濕蔽清陽,嚴重者可產生神識如蒙的癥狀;或胸絡痹阻,發生胸痹胸痛。如壅結於大腸,又可見大便下血、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癥狀。其病證性質又有寒熱虛實的不同。

  臨床診斷濕邪,主要依據癥狀來進行,並結合當時的氣候環境以及患者體質、情志和飲食起居等情況綜合分析,這種方法稱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治療上依病證特點,或芳香化濕,或淡滲利水,或健脾,或燥濕等。也可幾法合用以增強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