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細胞生長及造血過程中必需的營養素,屬B族維生素。因存在於綠色葉子中而得名。為黃色晶體,無臭,無味,不溶於冷水、氯仿、乙醚和丙醇,溶於沸水、醋酸、氫氧化堿和碳酸堿溶液中,遇光易分解,鹼性和溫度過高均促其氧化水解。葉酸缺乏癥的原因甚多,主要表現巨幼紅細胞貧血,世界各國均有發現。有的學者認為孕婦葉酸缺乏可影響新生兒神經管畸形。葉酸拮抗劑在臨床上用作抗癌藥物。葉酸在預防醫學及臨床醫學上均具有重要位置。

  葉酸的化學名稱是蝶呤醯酰谷氨酸。由蝶啶衍生物、對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組成,其結構式如下:

  生理功能 葉酸在食物中,大多以蝶呤酰多聚谷氨酸的形式存在,即分子中含有二分子、三分子以至七分子的谷氨酸,相互連接一起。這些具有蝶呤酰谷氨酸生物活性的一類物質,稱為“葉酸鹽”。葉酸經腸道吸收,在肝臟中略有貯存。葉酸在肝臟中受葉酸還原酶、二氫葉酸還原酶及NADPH的作用,轉變為四氫葉酸。四氫葉酸以輔酶的形式,參與體內“一碳基團”(甲烯基、次甲基、甲酰基等化學基團,來自某些氨基酸的分解代謝及甲酸等化合物)的轉移,從而參與瞭核苷酸的合成。當體內缺少四氫葉酸時,“一碳基團”的轉移出現障礙,核苷酸特別是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減少,以致骨髓中幼紅細胞內的DNA合成受到影響,細胞分裂增殖的速度明顯下降。幼紅細胞可因分裂障礙而體積變大,細胞核染色質疏松,形成巨幼紅細胞,故葉酸缺乏的貧血稱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白細胞的分裂增殖也需要葉酸,故缺乏葉酸時,周圍血液中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的體積變大,核分葉增多,可以多到5~6葉。

  膽堿及蛋氨酸的甲基均由四氫葉酸傳遞,因此葉酸對維持神經的正常功能有幫助。

  需要量 成年人葉酸的最低需要量為每日100~200mg。美國NRC(國傢研究委員會)建議的膳食供給量為:成年人400mg、孕婦800mg、乳母600mg、周歲以內的嬰兒50mg、兒童100~300mg。

  缺乏癥 多見於孕婦。妊娠期間,胎兒及孕婦本身造血功能加強,紅細胞分裂增殖十分旺盛,需要的葉酸增多,故易出現缺乏。有人建議在胚胎發育的最初4周,孕婦應保證攝入足夠的葉酸。患有腸道吸收不良疾患、肝臟疾患以及長期使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抑制葉酸代謝的藥物均可導致繼發性葉酸缺乏。氨基蝶呤、氨甲蝶呤屬於葉酸抗拮劑,有抗癌作用。此類藥物與葉酸的結構相似,可以競爭地與二氫葉酸還原酶結合,既能抑制葉酸還原為二氫葉酸,也能抑制二氫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因此使用此類抗癌藥物時間較久也易出現葉酸缺乏。

  營養狀況鑒定 依賴於膳食調查、血液生物化學檢查、血象檢查以及尿生化檢查。在出現臨床癥狀前,用多種生化測定方法可檢查機體的葉酸營養狀況,最常用的是查血清葉酸濃度,它能反映近期膳食葉酸水平,但不能很好地反映組織的葉酸水平。紅細胞葉酸濃度很少受膳食葉酸影響,能夠較準確地反映體內葉酸的貯備水平,因此可以用它衡量體內葉酸缺乏與否及其程度。正常人紅細胞葉酸值為150ng/2ml以上,正常人血清葉酸值為6~21ng/ml。尿生化檢查主要測定組氨酸負荷後尿中亞氨甲酰谷氨酸量。組氨酸在體內轉變成亞氨甲酰谷氨酸後,需要由四氫葉酸接受一碳基團,才能轉變為谷氨酸。當葉酸缺乏時,亞氨甲酰谷氨酸的進一步代謝受到阻礙,於是在組織中聚積並大量地從尿中排出。試驗時,給受試者口服組氨酸15g,若24小時尿中排出亞氨甲酰谷氨酸超過1g,可以認為葉酸缺乏,但本試驗的特異性不高。

  食物來源 人體需要的葉酸主要來自食物。食用含葉酸豐富的食物,可防治葉酸缺乏癥。新鮮的綠葉蔬菜、肝臟、腎臟及酵母中含量較豐富,乳類、肉類及魚類次之。豆類、谷類也含有。蔬菜烹煮時間過長會破壞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