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通過內服、註射、吸入或通過粘膜(如滴鼻、滴眼藥、陰道內用藥等)吸收進入體內引起的皮膚粘膜發疹。又稱藥物性皮炎。可伴藥物熱,嚴重者可有內臟器官損傷,甚至危及生命。藥疹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也是藥物變態反應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但是,藥疹並不是全部由變態反應引起,少數病例可由非變態反應(如用藥過量或蓄積作用而產生的毒性作用、副作用、生態學失調、赫氏反應和特異素質等)所致。藥疹的形態多種多樣,可模擬許多疾病的皮膚表現。同一藥物在不同的人和同一人不同的時期可引起不同同的藥疹,而不同的藥物也可以引起同樣的藥疹,常見的有紅斑、丘疹、水皰、大皰、風團、紫癜,嚴重者表現為紅皮癥、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

  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可將藥疹分為以下類型。

  固定型藥疹 最為常見。皮疹初起為水腫性紫紅色斑,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4cm,邊界清楚,重者紅斑中心有大皰。可單個發生,也可有數個,分佈不對稱。皮疹可發於任何部位,以口唇、口周及外生殖器部較多見,這些部位皮疹易擦破而成糜爛,疼痛明顯。停藥後,一般經1~2周皮疹消退,但留下的灰黑色色素沉著斑,往往需數月才能消退。再用原致敏藥,可於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復發,多在原處出現同樣皮疹,故名,但也可在其他部位出現新疹。發作次數越多,色素沉著斑越不易消退。少數重癥者可發生多數紅斑,散在對稱分佈。引發本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巴比妥類、磺胺類、氨基比林等吡唑酮類、四環素類等。

  蕁麻疹型藥疹 較常見。癥狀似蕁麻疹,為迅速出現的大片狀紅斑及風團,自覺瘙癢,可伴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等血清病樣反應。引發此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類、破傷風抗毒素等血清制劑、器官提取物、阿司匹林、呋喃唑酮(痢特靈)等。

  發疹型藥疹 較常見。表現為單一的紅斑、丘疹或斑丘疹性。可酷似麻疹或猩紅熱,起病多突然,多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麻疹樣藥疹的皮疹為帽針頭大或小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散在或密集,色鮮紅,對稱均勻分佈,可泛發全身,以面部及軀幹為著,與麻疹相似。猩紅熱樣藥疹初為小片紅斑,多先起自頭面,迅速發展至軀幹、四肢,2~3日內可遍及全身,為廣泛彌漫性紅斑,面部及四肢出現水腫,與猩紅熱相似。雖皮疹顯著並高熱,但全身癥狀較麻疹和猩紅熱為輕。病程為自限性,停藥後輕者數日、重者1~2周後體溫逐漸下降,皮疹漸消,繼之脫屑而愈。引發此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磺胺類、氨基比林等吡唑酮類、巴比妥類、青黴素類、鏈黴素等。

  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 少見,但很嚴重,可造成死亡。起病急驟,可先有皮膚瘙癢、疼痛或灼痛,之後迅速出現皮疹,伴高熱、全身不適、關節疼痛等全身癥狀。皮疹初為大片或彌漫性紫紅色或暗紅色斑,迅速擴展,1~2日內遍及全身。繼之於紅斑處發生松解性大皰或大片表皮壞死松解,推之可隨手移動。尼科爾斯基氏征陽性。破後呈大片糜爛面,似燙傷樣外觀。除皮膚外,粘膜亦可累及。可發生結膜及角膜剝脫或壞死,嚴重者可導致角膜穿孔。支氣管粘膜大量脫落時,可致成呼吸道阻塞。胃腸道粘膜可發生糜爛與潰瘍,出現腹痛,大便潛血陽性。其他內臟特別是肝、腎損害亦不少見。本型來勢兇猛,發展迅速,須立即搶救。常因繼發感染,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肝、腎受損害而死亡。引發此反應的常見藥物有氨基比林等吡唑酮類解熱鎮痛藥、磺胺類、巴比妥類及青黴素類等。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 少見而嚴重。多在長期用藥後發生,初發皮疹可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也可先為斑丘疹性,迅速融合成片。皮疹多先見於面部,迅速延及全身,致全身皮膚彌漫性紅斑水腫,尤以面部、手足為著。頸下、腋部等皺褶部位皮膚可有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皮膚剝脫隨之發生,剝脫呈鱗片狀或落葉狀。手足部常呈手套狀或襪套狀剝脫。重者,毛發、趾(指)甲亦可脫落。口腔、支氣管、胃腸道粘膜皆可脫落。眼結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在皮膚糜爛滲液過程中,常可發生繼發感染。有時反復剝脫,遷延日久。常伴有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腎炎、白細胞增多及減少、全身性淺淋巴結腫大等。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死亡原因主要為全身衰竭、心力衰竭及感染等。本型的致病常見藥物有巴比妥類、磺胺類、青黴素類、對氨基水楊酸鈉及重金屬制劑等。

  重癥多形性紅斑型藥疹 又稱為史蒂芬-約翰遜二氏綜合征。少見而嚴重。其特點為發病急驟,皮膚有廣泛分佈的紅斑,其上有大皰,口、眼、咽部及生殖器等粘膜大片糜爛,伴寒戰、高熱、頭痛、關節痛等全身癥狀,甚至伴發支氣管肺炎、胸腔積液、心包炎等。引發本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磺胺類、巴比妥類及青黴素類。

  其他類型藥疹 濕疹型藥疹表現為濕疹樣外觀。致病藥物有磺胺類、青黴素、新黴素、普魯卡因等。多形性紅斑型藥疹外觀酷似多形性紅斑,但發疹較為廣泛。致病藥物有磺胺類、氨基比林等吡唑酮類、巴比妥類等。紫癜型藥疹表現為雙小腿散在或密集的瘀點或瘀斑,重者累及四肢軀幹,可以是血小板減少的結果,也可是變應性毛細血管炎的結果。致病藥物有巴比妥類、奎寧、口服利尿藥等。光敏感性藥疹的皮疹多呈濕疹樣,少數可為蕁麻疹型或苔蘚樣,好發於面部、手背等光照部位,重時也可見於遮蓋部位。其機理可有光毒性及光變應性兩種。致病藥物有磺胺類、四環素類、氯丙嗪、異丙嗪、噻嗪類及補骨脂素等。

  非變態反應性藥疹較少見,例如抗瘧藥、甲基多巴、鉍劑等引起的苔蘚樣發疹;由碘劑、溴劑、皮質類固醇激素、雄激素引起的痤瘡樣皮疹;抗腫瘤藥、抗凝藥、抗甲狀腺藥等引起的脫發;苯妥英鈉、白消安及重金屬制劑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等。

  診斷 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特點。①用藥史。癥狀發生前有明確的用藥史,若既往服藥後有類似發疹史將有助於診斷;②潛伏期。一般為7~10日。已發生過藥物變態反應者,再用此藥即將在數十分鐘至24小時內再發;③臨床特點。癥狀發生突然,除固定性藥疹外,一般多對稱分佈,疹色鮮紅,伴有瘙癢;④病程自限性。除少數重癥病例外,一般在停藥後多可較快痊愈;⑤註意與傳染病的急性發疹鑒別,例如猩紅熱樣藥疹和麻疹型藥疹均無草莓樣舌、麻疹粘膜斑等。對致敏藥物的判斷,多根據發病與用藥的關系分析,愈是常用藥愈易發生反應。確定致敏藥物的體內實驗方法有劃痕試驗、皮內試驗及斑貼試驗等。體外試驗有嗜堿性白細胞脫顆粒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皮窗試驗、酶標或放射性免疫吸附試驗、特異抗體檢測等,但尚不能廣泛用於臨床。

  治療 首先要停用一切可疑的致敏藥物及與其結構近似的藥物。停用致敏藥物後,輕癥病例的皮疹多迅速消退,必要時可口服抗組胺藥、維生素C等。癥狀重者可口服潑尼松,皮疹消退後減量以至停藥。外用藥一般可給爐甘石洗劑,輕癥也可不同。固定型藥疹有糜爛及滲液時,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持續濕敷患處。重癥藥疹如表皮壞死松解型、剝脫性皮炎型及重癥多形性紅斑型藥疹,應及時搶救,其措施要點為:①盡早足量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以控制病情。一般可給氫化可的松靜滴。②預防感染,必要時給抗生素。③支持療法,註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時,可小量輸血等。④積極發現和處理心、腎、肝、肺等重要器官病變。⑤若致病藥物為重金屬,應使用二巰基丙醇(BAL)或二巰丁二酸鈉,以促進藥物排出。⑥加強眼及口腔護理。⑦調整室溫,不可過冷過熱,室內應加強消毒。⑧用藥中註意避免新的過敏。⑨根據病情需要,可用中醫中藥輔助治療。⑩外用藥則根據皮膚病變特點對癥處理。

  預防 藥疹為醫源性疾病,可以預防。主要預防措施為:①勿濫用藥物,治療用藥應針對性強,力求簡單。②用藥前應詢問患者是否過敏體質、有否藥物過敏史,避免使用既往過敏的藥物或有相似結構的藥物。使用青黴素或破傷風抗毒素等,必須按規定做皮膚試驗,皮試陰性者方可應用。皮試時,應備有急救藥物。若已知患者既往為高發過敏者,則皮試亦不宜做。③用藥過程中若出現皮疹,首先應除外藥疹的可能性。一旦確診,即應停用所有可疑藥物。④確定致敏藥物後,向患者交待清楚,以後避免再用該藥或含有此藥的復合藥物及結構相似的藥物。同時應記錄於患者病歷或醫療手冊的首頁。

  解熱鎮痛類及巴比妥類是較易引起藥疹的兩類藥物,而且有許多為復合制劑。有些藥物雖然名稱不同,卻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以這些制劑代替已經致敏的某種解熱鎮痛藥,則可導致藥疹的復發。因此,應瞭解各種復方解熱鎮痛藥內所含成分(見表),以避免藥疹的復發。

常用復方解熱鎮痛成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