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形成芽孢的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厭氧菌指不喜歡氧氣的細菌。按其對氧的喜惡程度分為微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在低濃度氧的條件下能生長;兼性厭氧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均能生長;而專性厭氧菌在有氧存在時不能生長,即使在採集或運送標本過程中暴露在有氧環境下細菌也會迅速死亡。非芽孢性厭氧菌不形成芽孢,這點有別於肉毒桿菌、破傷風桿菌和難辨梭菌等厭氧芽孢桿菌(梭狀芽孢桿菌)。非芽孢性厭氧菌正常情況下即存在於人的口腔、呼吸道、胃腸道和皮膚、陰道。其存在對對人體有利,腸道內的厭氧菌可產生乙酸和酪酸,從而抑制致病菌(如綠膿桿菌)的生長。脆弱擬桿菌又能合成維生素K,供人利用。厭氧菌常與需氧菌混在一起,且厭氧菌占絕對優勢,在牙齦和大腸內,厭氧菌和需氧菌正常的比例是1000:1,而在唾液、胃、小腸、陰道二者是10:1。

  厭氧菌感染常常發生在先有血管或組織損傷的情況下,組織壞死或需氧菌感染使局部缺氧,有利於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因此很多厭氧菌感染均系內生性。厭氧菌常與需氧菌一起形成混合性感染。故非芽孢性厭氧菌是條件性致病菌。最常見的致病非芽孢性厭氧菌是消化球菌屬、消化鏈球菌屬的種類、厭氧鏈球菌和脆弱擬桿菌等。

  常見非芽孢性厭氧菌引起的感染 非芽孢性厭氧菌感染多在組織器官先有炎癥、外傷(包括手術)等的情況下發生,厭氧菌原發感染又可引起菌血癥,進而導致遠隔部位的感染。

  ① 腦膿腫。可因局部病灶(如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的病原菌直接擴散蔓延到腦,也可因腦外傷手術引起。以擬桿菌所致者多見。臨床癥狀有高熱、頭痛、嘔吐甚至昏迷。腦脊液可以正常或輕度不正常,但顱內壓升高。有神經定位的體征,如面部麻木、視力減退、眼球轉動受限、肢體運動受影響或輕癱等。診斷可根據腦部 B型超聲檢查、CT及腦血管造影等。治療為開顱抽膿或引流和抗生素的應用。

  ② 肺膿腫。起病緩慢。大多數有吸入性肺炎史或牙周感染史。正常人口腔內厭氧菌較多,尤其是老年體弱和有糖尿病、腦血管意外等病者。往往因睡眠中將口腔內的細菌吸入肺內形成膿腫。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胸痛和吐大量惡臭膿痰,胸片可見大片陰影,其間有透亮區或液平面。治療原則為順位咳痰引流和應用抗生素,轉入慢性期後,必要時可手術切除。

  ③ 牙周膿腫。較常見。常發生於口腔衛生差和有牙周炎者。癥狀是牙痛、牙齦腫脹,個別嚴重者可有發熱、頜下淋巴結腫痛。治療原則是引流和應用抗生素。

  ④ 腹腔感染。由於厭氧菌占正常腸道內細菌的90~95%,因此在腹膜炎、腹腔膿腫、肝膿腫、闌尾炎、膽囊炎或腸梗阻、腸壞死等疾病中厭氧菌是主要致病菌,常見的病原體有脆弱擬桿菌、產氣莢膜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等,但這些厭氧菌經常與大腸桿菌等形成混合感染。病情較重。治療需根據病情考慮,手術引流或應用抗生素保守治療。

  ⑤ 盆腔感染。盆腔的厭氧菌感染有附件炎、盆腔膿腫、產褥熱等。致病菌有產氣莢膜桿菌、擬桿菌和消化鏈球菌。個別產後感染嚴重者可出現感染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治療原則同腹腔感染。

  ⑥ 敗血癥。腹腔和盆腔感染處理不及時可引起厭氧菌和需氧菌混合的敗血癥。常見致病菌有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及脆弱擬桿菌等。病死率極高。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及時處理。

  ⑦ 皮膚軟組織感染。多因皮膚外傷、手術及血管疾病致局部缺血引起。最典型的是皮下氣性壞疽,病情發展很快,局部腫脹,有水泡,皮下積氣,皮膚壞死變黑。病死亡率很高。必要時需以斷肢來挽救病人生命。

  診斷 主要依靠病原菌的分離。最好在床邊或手術臺旁抽出膿液直接註入培養基中,以減少因送標本的過程中暴露在有氧的空氣中而使分離失敗。某些醫院還缺乏培養厭氧菌的設備,所以診斷完全依據臨床資料,如有臭味的膿液或分泌物、壞死組織、病變處氣體形成、特殊部位的膿腫(如牙周、肺、腦的膿腫)、普通培養陰性時應考慮有厭氧菌感染的存在。

  治療 膿腫要引流,抗菌藥可用青黴素G、氯黴素及甲硝唑。估計有厭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時,可加用慶大黴素或氧呱嗪青黴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