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放線菌,主要是以色列放線菌(Actinomyces isrealii)引起的慢性化膿性疾病。病變好發於面頸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圍組織擴展形成瘺管並排出帶有硫磺樣顆粒的膿汁為特徵,很少有血源播散。青黴素對多數病例有效,對組織損壞不易痊癒者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除或引流。此病無傳染性,散發世界各地,以男性病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在20~45歲之間。

  病原學 放線菌屬於細菌中的放線菌科,但一些表現近似真菌。呈分支狀菌絲,斷裂後成短桿狀,在組織及膿液中,菌絲交錯而成硫磺顆粒狀。菌絲的末端有棒狀物,呈放射狀排列,放線菌即由此得名。生長需氧或非需氧、革蘭氏染色陽性。以色列放線菌屬口腔正常菌群,見於齲洞及扁桃體隱窩,不見於土壤、蔬菜等自然環境。菌絲長5μm,直徑1μm。致病的放線菌還有奈斯倫放線菌、埃裡克森放線菌和丙酸放線菌。多數認為放線菌是條件致病菌。正常情況下存在於人口腔齒齦中及扁桃體隱窩中的放線菌不引起發病,當組織損傷(如拔牙)後或混合細菌感染時,局部有炎癥,組織缺氧,機體抵抗力下降,給放線菌感染以可乘之機。因此放線菌感染多為內源性。

  臨床表現 放線菌好侵犯結締組織,病理變化主要是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早期病灶中常發現各種細菌,膿汁中除找到硫磺樣顆粒或培養出放線菌外,病損無特點。主要有三種類型:①面頸部放線菌病。約占50%以上。常見於面頸部交界處。開始為無痛性紅色硬腫塊,漸變軟,形成瘺管,外流膿汁中帶有硫磺樣顆粒。鄰近多個新舊膿腫互相溝通形成瘺道。當病變累及頜骨時形成骨髓炎。頜上損害可擴展至眼眶、顱骨、腦膜及腦;頜下損害可累及頸胸部。②腹部放線菌病。約占25%左右。由口腔、胸部或其他部位轉移而來。常見於回盲部,局部形成膿腫少有穿破,酷似亞急性或慢性闌尾炎。病變向上擴展可逐漸累及肝臟、膈肌及胸部;向後可累及腰椎或形成腰肌膿腫,病變穿透腹壁可形成瘺管,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③胸部放線菌病。約占15%。大多數由口腔及腹部病變蔓延而致,病變常見於肺門及肺下葉。胸膜抵抗力較腹膜低,常因肺部感染而受累。臨床表現類似肺結核,有咳嗽、胸痛、咳膿血痰、發熱、貧血等全身癥狀。病變易穿透胸壁形成瘺管。

  其他部位的放線菌感染少見。

  診斷 在痰液、膿汁及活組織中找到硫磺樣顆粒,或濕片中找到中央菌絲及末梢棒狀物即可確診。除面部放線菌病表現特殊外,其餘類型難與其他疾病相區別,面頸部放線菌病又應與瘰癧性皮膚結核鑒別。胸腹部放線菌病在未形成瘺管之前很難與肺結核或闌屬炎、回盲部腫瘤鑒別。

  治療與預防 對病人應及早治療,大劑量青黴素對多數病例有效,但療程要充分。同時可用四環素、鏈黴素及氯黴素輔助治療。對青黴素耐藥的可選用林可黴素,對經久不愈的創面及組織可采用外科手術切除或引流治療。註意口腔衛生,及時治療口腔感染可預防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