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微生物學傢,在麻痹性癡呆患者的大腦中發現梅毒螺旋體,證明奧羅亞熱和秘魯疣的病原體同是桿狀巴爾通氏體。1876年11月24日生於日本福島縣翁島村(今豬苗代町),1928年5月21日卒於黃金海岸(今加納)阿克拉。幼年時因燒傷而而使左手致殘,經手術後得以部分恢復,遂矢志學醫。中學畢業後當過藥劑員和高山科醫學院的學仆,並在此自學醫書。1897年在東京一傢私立醫學院濟生學舍學習,同年獲得行醫證書。次年在北裡傳染病研究所任職。1900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S.弗萊克斯納指導下研究蛇毒。洛克菲勒研究所成立後,在該所工作,從事螺旋體的研究。1918年曾去厄瓜多爾研究黃熱病,1927年又轉至非洲繼續研究黃熱病,第二年因感染黃熱病而去世。

  1905年他與弗萊克斯納證實瞭F.R.紹丁對梅毒螺旋體的發現,1906年,A.P.瓦瑟曼設計診斷梅毒的補體結合實驗發表之後,他潛心於梅毒及血清診斷的研究,1909~1913年用人工培養基培養瞭蒼白密螺旋體及其他螺旋體,描述瞭潛伏期和三期梅毒患者皮下註射梅毒螺旋體素後出現的特異性反應,並在麻痹性癡呆患者的大腦標本檢出蒼白密螺旋體,證實這種疾病的病因。他曾從脊髓灰質炎、狂犬病、沙眼等標本中分離出可培養的微生物,認為即是病原體,後來證明這些結論並不正確。1915年研究出血性黃疸的病原體出血性黃疸螺旋體 (Spiro-chaeta icterohaemorxha giae),1917年將屬名改為鉤端螺旋體屬(Leptospira)。1918年,他赴厄瓜多爾研究黃熱病,認為黃熱病的病原體是近緣的鉤端螺旋體(Lis-teroides) 。1924年在牙買加一次熱帶醫學會議上有人提出異議,但因黃熱病在西半球停止流行,有關研究暫停。

  野口英世以自制的培養基,從奧羅亞熱患者的血中和秘魯疣患者的疣結節中分離並培養出桿狀巴爾通氏體(Bartonella bacillitormis)。將它註射於獼猴的血液中可導致急性發熱性貧血,而在皮下註射則在局部形成疣,由此揭開瞭這兩種疾病之間長期令人困惑的關系。1927年有人提出黃熱病的病原是病毒。他到阿克拉從事研究,感染黃熱病而逝世。他的著作有:《蛇毒》、《梅毒的實驗診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