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頜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最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表現為唇部留有裂隙,俗稱兔唇。影響美觀、吸吮和發音。可與齶裂合併發生。手術治療有效。

  發病 胚胎第4周時,口區周圍形成一個中鼻突、兩個側鼻突和來自第一鰓弓的上、下頜突。以後,兩側上頜突與中鼻突融合,形成上唇。若融合障礙則形成唇裂,若兩側均未融合則成雙側唇裂。

  發病原因未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營養因素素。孕婦嘔吐和偏食可影響營養攝入,造成維生素的缺乏;②遺傳因素。傢族中可同時出現多例病人;③感染和損傷。婦女在妊娠初期(2個月內)受到某些損傷或病毒感染;④內分泌影響。生理性、精神性及損傷性等因素,均可使妊娠早期的孕婦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導致胎兒畸形;⑤藥物因素。孕婦服用化學藥物(特別是某些安眠藥)有可能導致胎兒畸形。

  臨床表現 唇裂患者唇部留有裂隙,單側或雙側,常在一側鼻孔中央的直下方,大小不一,大者可達鼻孔內,並常伴有鼻翼塌陷。除影響美觀外,還可造成吸吮功能障礙,切牙發育畸形、突出,前牙牙槽裂開等。

  治療 唇裂早期縫合,可恢復上唇的正常形態和吸吮功能。一般認為,單側唇裂修復的適當年齡是3~6個月。若同時患有腭裂,則上唇修復後唇部肌肉的運動可以產生壓迫作用,促使牙槽脊的裂隙逐漸靠攏,這樣,也為以後修復腭裂創造條件。雙側唇裂的修復術較單側者復雜,手術中出血量比較多,手術時間也較長,一般宜推遲到患兒6~12個月後再施行。唇裂修復除考慮年齡因素外,還應考慮其他條件,若嬰兒血紅蛋白過低或有胸腺肥大,均應推遲手術時間。冬季天氣過冷,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夏天炎熱,易致嬰兒脫水與創口感染,故施行手術以春秋兩季為宜。

  修復方法:在唇裂早期,裂隙口可直線縫合,但術後的遠期效果差,由於瘢痕收縮,上唇縫合處變短。自采用三角瓣法修復方法,手術效果大為改觀,目前采用最廣的是旋轉推進法(米勒德氏法)及下三角瓣法(坦尼森氏法),目的是在縫合處插入一塊組織,以延長唇的長度並避免收縮畸形。近來提出把口輪匝肌肌纖維復位縫合,這更符合其生理狀態。

  若唇裂患兒在幼年未得到及時治療,成年後也可以治療,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唇部可恢復外形,但瘢痕比幼年時手術者明顯。